綦江在线
标题: 綦走发现丨渝南黔北曾经的中心——赶水东溪(二) [打印本页]
作者: 正清有道 时间: 2022-11-12 21:13
标题: 綦走发现丨渝南黔北曾经的中心——赶水东溪(二)
10月26日,綦江日报4版《綦走发现》,以世居綦江南部的《易》学世家郭曩氏,引出了西汉严君平、扬雄,两宋谯定、朱熹等一代宗师,以及今遵义地区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道长——唐朝赵练士可能与綦江僚人的《易》学历史渊源,佐证了今赶水东溪曾经是渝南黔北地区的教育中心。本期,将继续抛砖引玉,解读这一主题。
【众僚拱卫,㑿崖山头】
根据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王国祥《首探南平僚(语言篇)》介绍,“在壮泰语系中,头人、首领、酉长、官都叫tsau,汉字记音为诏、召、赵。钱古训《百夷传》等亦有类似记录”。又据贵州民族大学王德埙近期发表的《王国祥教授僚语研究的重大突破》介绍,广东茂名市俚人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郭安胤先生等从贵州各少数民族口语和地名文字入手进行溯源研究后认为,“旺(黄、王)是俚僚族系对王的称呼,草、巢、昭、朝是俚僚族系对大首领的称呼,所以这样的地名与方国国王和大首领有关”。各类文献对僚语词汇的汉字摹音略有差异,笔者由此想到了东溪镇尚书村二组的音似地名㑿(zhào)崖头(详见本报8月5日4版《綦走发现·东溪㑿崖头的僚人真面目》)。
经广泛查阅历史文献可知,成书于南宋1208年—1227年间的地理总志《舆地纪胜》的“㑿崖”,今称㑿崖头,是“目前发现的宋代及以前全国性文献中,对渝南黔北地区僚人族群地名的唯一记录”。假设该地区当时还存在如㑿崖头这般同等级甚至还更强大的僚人部族,《舆地纪胜》或其它全国性文献一定会有收录。
清《綦江县志》关于张唐英的记载。特约通讯员 杨友钱 翻拍
笔者据此判断,㑿崖头是渝南黔北地区两宋以前最负盛名的僚人大首领居住的地方,是南平僚的核心。根据北宋时期该地区属于部落、族群各自“占山为王,小事情各管各,对外大事统一行动”的历史事实,附近还应有其他强弱不均的僚人群落,也留下有相关地名。由于史志记载“因其太多,只录其显著者”的原则,只有“㑿崖”上榜,其它的只在民间流传,就是情理之中了。
而㑿崖头恰好处于宋南平军治所铜佛坝(今川黔铁路赶水火车站一带)对岸的制高点,足以可见它在唐宋时期南平僚内部争夺中,或臣服、或反叛朝廷的拉锯战中,双方都得争夺的重要战略地位——得㑿崖者得胜。
【跃居“首府”,近200年】
为了维护南平僚地区的社会稳定,宋廷建置南平军加强统治,下辖“二县一城”,即南川县(今綦江)、隆化县(今南川)、播川城(今遵义),治所就在今赶水、东溪之间的铜佛坝。
[size=17.068px]
在南平军遗址眺望对岸㑿崖头。特约通讯员 杨友钱 摄
南平军究竟始建于何时呢?业界大多以熊本率军平定南平僚首领木斗叛乱这一史实,作为建置依据。笔者在《舆地纪胜》中,又找到“《图经》:在(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其后收复土疆,建南平军”等记录。且《舆地纪胜》也以“年月不同”表示存疑。
不管是皇祐年间(1049-1054年),还是熙宁八年(1075年)左右熊本平叛建置南平军,都说明在距今至少947年前,宋廷已经在今赶水、东溪一带组建起地方**,将渝南黔北地区纳入了中央**的有效管理。
南宋嘉熙三年(1239年),为了巩固长江防线,朝廷将南平军治所从铜佛坝迁往隆化县五弟坝。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废,南平军存续时间超过210年。
其后期治所在今南川区南平镇仅46年,专事抵抗蒙军经长江进攻渝南黔北地区。受大环境影响,民生凋零,社会倒退。而前期治所在㑿崖头对岸的铜佛坝一带至少164年的历史,稳定与发展并重,渝南黔北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得到了蓬勃发展。
清《綦江县志》卷之十《綦市正谬》载,“其南平军旧治,在今安里赶水镇对岸,土人呼为古城子”。而该志又载,今天的綦江县城,直到明初,才开始砌筑土城。可见,铜佛坝的建城时间,比綦江城还要早约300年。
【王安石“升”,伯乐唐英】
军启南平控百蛮,当年官吏亦清班。”这是200年前,清《綦江县志》编辑罗星到这一带探寻古迹,赋七律诗《古南平军》中的首句。清班,多指文学侍从一类臣子。也就是说,建南平军的初衷本来是实行军管,但为了更好地行使教化职能,让南平僚族群接受中原先进文明,选拔了不少造诣颇高的文官,铁腕与怀柔并重。
笔者在清《綦江县志》卷之六《职官》中找到“张唐英……年二十三释褐(初次做官),调南平军决曹掾……仕至殿中侍御史。著有《渝南集》。”后继续追查,在明代三大才子之首杨慎编辑的《全蜀艺文志》卷50《宁魂》中对张唐英的介绍也有“遂释褐,谓南平决曹掾”的类似记录。
而杨慎是成都新都人,张唐英是成都新津人,加之杨慎被谪贬时曾在綦江与云南途中写下《夜郎溪》一诗,特意备注“溪名赶水,在南平古城下”一句,说明他对张唐英的宦历和綦江的历史都有一定了解。综合以上分析,张唐英曾在南平军任职的记录可信度相当高。
再结合其官至宰相的兄弟张商英撰写的《张御史唐英墓志铭》“熙宁四年(1071年)六月二十二日,遂不起,享年四十有三”一句,反推其出生于1029年左右的考证,张唐英任职南平军时间在1052年,与前述引用“皇祐五年(1053年)后建南平军”的记录基本吻合。
作为在南平军职官岗位上锻炼过的官员,后来发展怎么样呢?在《宋史·张唐英传》中,可见他的先见之明和过人胆识。
“帝不豫,皇太后垂帘,又上书请立颍王赵顼为皇太子。”宋英宗在位时因体弱多病,多由曹太后(宋仁宗皇后,英宗伯母)垂帘听政,朝中大臣多求自保,不敢参言HD家事,张唐英却奋不顾身,请立皇太子。宋神宗赵顼即位后,自然投桃报李,将他提拔为殿中侍御史。
笔者了解到,他最出彩的经历还有在“帝方励精图治,急于用人”之际,谏言“知江宁府王安石经术道德,宜在陛下左右”,发现并举荐了王安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可惜英年早逝。
作者: 正清有道 时间: 2022-11-12 21:14
【綦江得名,或因“綦市
作者: 正清有道 时间: 2022-11-12 22:11
【綦江得名,或因“綦市
作者: 正清有道 时间: 2022-11-12 22:29
综合《綦市正谬》等历史文献继续探索。
今天的綦江政区,唐、宋、元700多年都叫“南川县”。
最迟在宋绍兴十六年(1146年),赶水、东溪一带就有“大綦市”,此时还把南川镇(时由县降为镇)的税务管理机构移到了这里。依据《大元大一统志》而撰成的《大明一统志》载“綦江镇即古綦市”,及宋代“民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的定义可推知,在南宋后期,“大綦市”又因商品交易日趋繁荣而更名“綦江镇”。这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綦江”名字。
到了至元十五年(1278年),元廷为了加强渝南地区的统治,在播州宣慰司下建置“南平綦江长官司”,填补南平军治撤离铜佛坝近40年的管理真空。因为旧“南平”与“綦江镇”仅一水之隔,所以合而名之。
至于考证“綦江镇”在铜佛坝对岸的今赶水、东溪一带,清《綦江县志》作了反向否定,“若今县治,相去百里,安能牵连两地而名以‘南平綦江长官司’,且置彼时之南川于何地耶?”换句话说,如果“綦江镇”在今古南老城区,“南平”距此百里远,且当时的南川县(今綦江北部)属于重庆管辖,怎么可能共同组合成一个新衙门的名字?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正月,明玉珍在重庆称帝,建立大夏政权,征服了今渝南黔北地区,结束了“南平綦江长官司”约85年的历史,与“南川县”合并设置“綦江县”,綦江县名从此固定了下来。
综上梳理“綦江”得名史,即“大綦市→綦江镇→南平綦江长官司→綦江县”。总的来说,“綦江”之名,是因为两宋时期在今赶水、东溪一带的“大綦市”而来。
明代曹学佺于万历三十七年至四十一年(1609~1613年)宦蜀见闻所撰写的《蜀中名胜记》中,“綦江,发源于夜郎,水作苍帛色,故名綦”的记录,显然是不了解宋代就有“大綦市→綦江镇”的缘故。
綦江河名,元代因为江津以上段属南川县,故称南江。体现了河流命名“上管下”的原则。比如㑿(藻)渡河以㑿渡场而名,其上段坡渡河(洋磴河)因坡渡场(洋磴场)得名,再上段狮溪河借狮溪场命名。以此类推,綦江河,难道是元末明玉珍1363年后建置綦江县后,才有的新名字?或者说是1278年南平綦江长官司建立后,今古南城区往上至今赶水、东溪这段就叫“綦江”河?还有大綦市的得名等,笔者一行,目前无从回答,希望文史爱好者们接力探究。(未完待续)
特约通讯员 杨友钱
总编辑:孙萍
值班编委:彭巧
编审:谭禄柳
编辑:何叶
来源:大美綦江
作者: 正清有道 时间: 2022-11-12 22:31
作者: 正清有道 时间: 2022-11-12 22:40
作者: 正清有道 时间: 2022-11-12 22:41
综合《綦市正谬》等历史文献继续探索。
今天的綦~江~政~区,唐、宋、元700多年都叫“南川县”。
最迟在宋绍兴十六年(1146年),赶水、东溪一带就有“大綦市”,此时还把南川镇(时由县降为镇)的税务管理机构移到了这里。依据《大元大一统志》而撰成的《大明一统志》载“綦江镇即古綦市”,及宋代“民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的定义可推知,在南宋后期,“大綦市”又因商品交易日趋繁荣而更名“綦江镇”。这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綦~~江”名字。
到了至元十五年(1278年),元廷为了加强渝南地区的统治,在播州宣慰司下建置“南平綦江长官司”,填补南平军治撤离铜佛坝近40年的管理真空。因为旧“南平”与“綦~江~镇”仅一水之隔,所以合而名之。
至于考证“綦江镇”在铜佛坝对岸的今赶水、东溪一带,清《綦江县志》作了反向否定,“若今县治,相去百里,安能牵连两地而名以‘南平綦江长官司’,且置彼时之南川于何地耶?”换句话说,如果“綦江镇”在今古南老城区,“南平”距此百里远,且当时的南川县(今綦江北部)属于重庆管辖,怎么可能共同组合成一个新衙门的名字?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正月,明玉珍在重庆称帝,建立大夏**,征服了今渝南黔北地区,结束了“南平綦江长官司”约85年的历史,与“南川县”合并设置“綦江县”,綦江县名从此固定了下来。
综上梳理“綦江”得名史,即“大綦市→綦江镇→南平綦江长官司→綦江县”。总的来说,“綦江”之名,是因为两宋时期在今赶水、东溪一带的“大綦市”而来。
明代曹学佺于万历三十七年至四十一年(1609~1613年)宦蜀见闻所撰写的《蜀中名胜记》中,“綦江,发源于夜郎,水作苍帛色,故名綦”的记录,显然是不了解宋代就有“大綦市→綦江镇”的缘故。
綦江河名,元代因为江津以上段属南川县,故称南江。体现了河流命名“上管下”的原则。比如㑿(藻)渡河以㑿渡场而名,其上段坡渡河(洋磴河)因坡渡场(洋磴场)得名,再上段狮溪河借狮溪场命名。以此类推,綦江河,难道是元末明玉珍1363年后建置綦江县后,才有的新名字?或者说是1278年南平綦江长官司建立后,今古南城区往上至今赶水、东溪这段就叫“綦江”河?还有大綦市的得名等,笔者一行,目前无从回答,希望文史爱好者们接力探究。(未完待续)
特约通讯员 杨友钱
总编辑:孙萍
值班编委:彭巧
编审:谭禄柳
编辑:何叶
来源:大美綦江
欢迎光临 綦江在线 (https://qj023.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