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在哪里?紫荆老场位于永新镇的西北部,距永新场镇22公里,与江津西湖镇相邻。
紫荆老场建在紫荆山嘴,因地形地势独特,房屋临空而建。历史上的紫荆人杰地灵,经济繁荣。在紫荆老场流传有哪些民间故事呢?听记者慢慢向你讲述。
【老场上的传说】
紫荆村流传着一个民间传说。
传说清代光绪年间,紫荆地区出了一个绰号叫刘遁谷的大盗。此人身材高大,盗窃技术高超。传说这人会遁形,只要施以法术,他坐在家里,就能将别人家的东西偷走。更神奇的是这个人要偷你家东西前,还会提前告知你。但是,即使你知道他要偷你家东西,你也没办法防范。家中的谷子、生猪、甚至耕牛都被他偷走,明知是他所为,却找不到证据,告官官不究,找他理论他还会揍你。街坊邻居敢怒不敢言,不断有人到县衙告状。历任县令为此伤透了脑筋。
光绪27年11月,庄定域到綦江任知县。他上任后就接到多起紫荆乡民告刘遁谷的诉状。庄知县不相信刘遁谷真有遁形的本事,便调集县衙兵丁扮成乡民,连夜扼守紫荆街道,缉拿人犯。经调查,发现这是一个盗窃团伙,首犯就是传说中的刘遁谷。经数月蹲守,终将盗窃团伙一网打尽,并在紫荆街上将首犯刘遁谷铡首示众,铲除了祸害。当地乡民为颂扬庄知县功德,集资在紫荆山下塑了一块功德碑。
现居紫荆老街的居民邹义昌告诉记者,这座功德碑4米高、2米宽,碑中阴刻“邑贤侯庄青天老大人德政”几个大字,右上款为“恭颂”,左下款为“紫荆场士庶人等敬立”,立碑日期题款为“大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
【消失的功德碑】
近日,为寻找传说中的功德碑,记者从綦江城区自驾到紫荆村。59公里路程,自驾一个半小时才到达。记者到达紫荆场的时候是下午3点多,下车后就打听老街在那儿。一位坐在家门口的村民抬手一指说:“从这里过去就是老街。这边是新街,再往前就是紫荆学校。”
记者朝村民所指的方向奔向老街,在穿过近5米长的钢筋水泥建筑后,一座古朴老旧的建筑出现在眼前。老街呈斜坡往下,中间有一段被村民称为十八梯台阶,将老街道分成上下两层。街面宽不过4米,街两旁的房屋既有古朴的木质结构,又有改造过的砖瓦房,街道还保留着昔日的布局,由石板铺就的街面也还是昔日的模样。置身在老街,仿佛过去与现代的时光在这里交错或者是擦间而行。
走过十八梯,街道稍稍转了一个弯,就是尽头,被房屋遮挡了。也就是说,紫荆老街是弯曲的。
记者一边拍照一边在老街上行走。在老街尽头,有一棵高大的黄葛树,树下有一个小平台,站在平台上,你会发现紫荆街是建在一座山上,对面还有一座山,两山之间是一条沟壑。沟壑中有一条小溪蜿蜒流过,两岸绿树成荫,风景如画。
村民告诉记者,清代立下的功德碑就在山下德政桥附近。但是,功德碑早就不知去向了。有人说是功德碑被人盗走了,也有人说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被摧毁的。不管功德碑去了哪里,记者还是决定跟着村民去寻找碑的遗址。
【德政桥的秘密】
记者沿着场尾的石阶梯往山下走,然后穿过乡村公路来到河边,从河边立着的“箭溪河长公示牌”上得知这条河叫“箭溪河”。箭溪河对面是德胜村。
箭溪河上有两座石拱桥,第一座桥叫德政桥,基本上已经废弃,这座石桥建得很奇特,桥两头各有20步石阶,要想过桥就得爬20级石梯。人站在桥头,会感觉这桥高耸入云,像天梯一般。桥为南北走向,跨度约30米,桥面宽约4米,桥高11米左右。站在桥上往下看,似乎明白了人们当时为啥要这样建桥的缘故。因为没有文字记载,也不知道这座桥建于何年月,但从建桥的石材风化程度来看,这座桥的建设年代应该非常久远。
跨过石桥,沿着箭溪河往上行走不到百米,村民就指着前面说,功德碑最初就立在这里,但是现在这里已经没有任何碑的痕迹了。
村民告诉记者,从这里再往上的渔茨溪,以前还有一块刻在石壁上石船碑刻,石船碑是德政碑的姊妹碑,有1米多高,碑上刻有与德政碑内容大致相同的碑文,两边有对联:“此心好似玉壶秋水,其人宛如白日青天”。但是由于年代久远,石碑风化,碑上的年代无从考究。
村民说,以前紫荆场附近还有西林寺、川主庙,因年代久远,这些老建筑都无影无踪了。
带着遗憾的心情返回德政桥,记者不禁疑惑,这座桥建在箭溪河上,为何不叫“箭溪桥”?古人对桥取名很讲究,取名“德政桥”也应该有故事。
距德政桥不远的地方还有一座桥,这座桥同样是横跨箭溪河,桥不高,可以通车。通过这座桥,车可以开到德胜村便民服务中心。
向远眺望,紫荆场是建在紫荆山顶上的,而且建在山嘴边沿,由于地势所限,有的房屋是一面悬空的吊脚楼。
从航拍图片上看,紫荆老街的地方就是紫荆山的山嘴,呈三角形,形状如老鹰嘴,后面的山势极像老鹰身体和展开的翅膀,也难怪古人会选择这么一个“怪异”的地势建街兴场。从箭溪河到紫荆老街,以前只有一条陡峭的石板路通达。记者细数了一下,共有380梯。
气喘吁吁爬上老街,再回望来路,才发现这个窄且险要的石梯,真像是挂在悬崖上的天梯。天梯尽头与老街相接处的老黄葛树就像一个忠实的哨兵,日夜守护着紫荆老场的安宁,更见证了紫荆老场的兴衰。
【紫荆场的兴衰】
有资料显示,紫荆场是原紫荆乡政 府所在地。紫荆场的名字始于清代,民国初年称紫荆庙,均属附里。民国19年(公元1930年)设为紫荆乡,民国23年属綦江县第一区管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紫荆属第六区。1958年起,紫荆属永新(区)人民公社的一个管理区。1961年撤销一区一社后建立紫荆人民公社,直到1984年恢复为紫荆乡,2001年7月撤乡并镇时,紫荆并入永新镇。由此可见,历史上的紫荆也有过繁荣时期。
据紫荆老街上留守的老人介绍,清朝的紫荆场都是茅草棚建筑,这里的居民以居兼商,客栈、餐饮、茶馆、日杂百货商店生意兴隆。
因为地处山顶,紫荆场饮用水极不方便,需到山下河里或到距场上500多米远的潘家岩洞去挑水,居民家中都用水缸储备饮用水。据说有一年过春节,正月十五耍龙灯,烧花筒时,火花点燃了茅棚,因为当时没有消防水源,几十座茅棚就被大火化成了灰烬。后来紫荆场上的人们又在原址上建起了牢固的砖瓦房。民国19年设为紫荆乡,有了乡政 府等机构,紫荆场便多了人气,场上的商贸往来也日渐繁荣。到这里做生意的,建房居住者也多了起来,下场口一段的吊脚楼就是那时候建起来的。不过现在好了,紫荆场上有了自来水,村民再不为饮用水犯愁了。
除《功德碑的故事》外,紫荆还有《鱼腹印》《紫荆山》等民间传说故事。《鱼腹印》讲的是紫荆村民胡四郎与熹宗皇 帝的故事,《紫荆山》讲述的是紫荆山的来历。传说故事经久不衰,从另一个角度留住了紫荆山的人间烟火。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和大多数老乡场一样,紫荆场昔日的繁荣景象已经远去,留下来的就只人们口口相传的传说故事。
文/记者 张学成
原标题:紫荆老场流传的故事
来源:重庆綦江网
https://www.cqqjnews.cn/qijiang_Department/Department51/2022-12/22/content_4558847.htm
欢迎光临 綦江在线 (https://qj023.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