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爱好者探寻桃花林中的凤翔院 网友 尘埃 摄
城隍本指护城河,后延指城池的守护神。明代《琅琊漫抄》记载,朱元璋“生于盱眙县灵迹乡土地庙”,之后漂泊四方,经常靠土地庙及其上级城隍庙里的供果充饥。当上皇 帝后饮水思源,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大封天下城隍。还把城隍庙和政 府衙署并列为管理阴阳两界的系统,并规定“各府、州、县城隍庙宇俱如其公廨,设公座、笔砚如其守令”。意思是各地城隍庙的规模大小、厅堂布置、几案摆设等,均应以现世官衙机构为摹本。
至此,城隍爷已经演变成中国封建社会对应阳间县及以上区域主官的“阴官”,专责同地区的大小阴间事务,大多由逝去的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
按规定,旧时县及以上治所只能设一座相应级别的城隍庙,且都座落在治所城池。县以下只有野外常见的土地庙行使相应职责。比如,綦江的城隍庙就座落在南门内文昌宫附近。青年镇白鹭垭脚下的弥陀寺,虽然原为城隍庙,那是因为在唐朝时,綦江青年、扶欢一带曾设有“荣懿县”,县废后,自然就改奉其它佛、神,城隍庙也就不存在了。
綦江丁山镇四角村,自归化中央王朝以来,一直都是乡村,没有县衙城池的历史记载或痕迹。但这里却挺立有座比县高两级的“府级”城隍庙,不只是民间传说,明清古碑都有确凿记载。这在云贵川地区绝无仅有,放眼全国也非常罕见。抛开地区行政区划的分、合或行政级别的升格、府县同治等必然因素,全国只有两个地方存在“一县两城隍”:綦江丁山与西安鄠邑区(原陕西户县)。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2021年3月14日,笔者一行就在春花簇拥中跋涉到四角村,约70度的登天梯考验着文史爱好者们的虔诚,数着数着就到了顶,试着理解綦江“一县两城隍,乡有府城隍”的真伪。
重庆最古山门坊
虎脑山,是丁山尖峰顶(狸狮村与贵州泥坝交界处最高峰)的余脉。城隍庙就处于这山上有山的余脉台地最高处。据曾任丁山中学校长的文史爱好者吴德凤介绍,在万里无云的晴朗天气,站在城隍庙山门坊前,往北远看古剑山,向南仰观尧龙山,低头可见东溪场。
附近现年70岁的殷明华老人告诉我们,从小就听到他们的父、祖甚至更高年纪的当地老人口口相传,虎脑山凤翔院的府城隍香火很旺,规模最大时,有上、中、下三个大殿。10里开外的地方,都能看见庙宇的宏阔金顶及袅袅火烟,都能听到空灵、悠长的禅意钟声响彻天籁!
吴德凤说,这座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她才当耕读校老师时就被拆除了,曾亲眼看见拆下来的木料装了几个大车。现在看到的殿堂只是原址重建。
“不过,还有座山门坊,可是明朝留下来的文物哦。”殷明华看出了笔者一行对“新庙”的失望,忙不迭地介绍。据现场观测,山门坊呈东偏南40度朝向,坊高4.3米、宽7.4米,四柱单门两重檐结构。从这规制来看,相匹配的庙宇规模应该不小,说明当地老一辈人描述的应该不假。
山门坊门楣是一块长1.7米、宽0.5米的石匾。正面镌刻“虎脑山”3个双钩大字,落款“重庆府綦江县安稳里善信高文斌、廖氏大,男高茂、茞,旹(shí)万历六年戊寅五月十六吉旦竖立,徐玄真书”。下方是朝气蓬勃的“双凤朝阳”图案。反面镌刻“凤翔院”3个双钩大字,落款“綦江县安稳里善信高文斌廖氏建,万历六年五月十六吉旦,诱首帅福智欧氏立,广传”。下方是灵动欢快的“二龙戏珠”图案。这些文字,准确地标注了该地从明朝以来,就是綦江的县城以下辖地,该城隍庙真的不在县(府)治所。
明万历六年就是1578年,山门坊距今也有444年。据资料统计,目前重庆保存完好的古牌坊128座,大多数建于明清时期,其中有确切纪年的另外七座明代牌坊为万历十九年(1591年)荣昌罗汉寺、万历廿一年(1593年)璧山朝元寺、万历廿四年(1596年)的合川龙游寺2座、万历三十年(1602年)的北碚缙云寺、万历四十年(1612年)的北碚静观塔坪寺、崇祯三年(1630年)的合川车山寺山门坊。也就是说,綦江丁山镇虎脑山城隍庙山门坊是目前发现重庆地区保存完好的,有明确纪年的最古老牌坊。
古碑溯推到宋元
据清《綦江县志·寺观》载“凤翔院,在治南一百二十里虎脑山。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建”,距今460年。
笔者一行在庙内发现了现存有确切纪年的古碑20通,另有目前无法辨别确切年代的明清残古碑5通,为目前发现的綦江古碑最多的寺观。其中:明朝5通,一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残碑,二为万历六年(1578年)勒石的《国太民安、风调雨顺》《佛日增辉、法轮常转》《修粧佛像碑》《诱众积功记》四块。清朝14通,分别为乾隆8通,嘉庆2通,道光3通,咸丰十一年(1861年)的《同结善缘》碑记。民国1通为距今105年的《公输碑》,落款“大汉民国六年(1917年)”,打上了强烈的时代烙印。
笔者一行在落款为“明万历六年(1578年)五月吉旦,本山侍教弟子徐玄真述”的《修粧佛像碑》中辨认出近200字,其中“盖闻天地之始,清浊混融,乃盘古之首也。三皇以至……绍续宗风派流之也,但福智■■壁邑,于成化迁徙于綦邑……智见旧祠旧基,备料率资”一句,可知在明代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帅福智一家从璧山迁来綦江丁山时,就见此地有庙基。按古代地面建筑颓败100年以上才消失的普遍规律,此处旧庙最迟在元末(1368年前)就已衰败。由此可推测衰败前的兴起,可能在100年以前的南宋(1279年前)。
笔者后来又联系上丁山镇原文化干部,现年78岁的岳开应老人。他说,山门坊脚下原本有一块古碑,几十年前重建城隍庙时被损毁了。他隐略记得碑文中有“前宋”字样。而两宋以前,现丁山一带又是僚、僰聚居之地,现在还留下有汉代岩墓、“僰侯国”遗址、僰脑壳桥、僰阳会、僰酋山、九子庙、“万人坑”、侯榜等历史文化遗存。距此仅10多公里远的东溪太平桥至赶水一带,又是平定僚叛后,两宋时期渝南黔北的中心——南平军治所驻地,说明最迟可能在南宋,此地已经相当开化,因信众基础扎实,已经建有庙宇,只是不能明确庙宇的道、佛属性。
城隍古庙500年
虽然因数百年的日晒雨淋、风吹霜蚀,虎脑山凤翔院里20多通古碑相当部分字迹已经斑驳难认,但仍有2000余字依稀可辨。
明万历戊寅(1578年)夏月(农历5月)吉旦《诱众积功记》中“安邦定国……主持之凤翔也。本城隍司■一方善忍”,清乾隆五年(1740年)古碑题目《补修城隍庙碑记》,乾隆癸巳年(1773年)《为善碑》中“此地虎脑山凤翔院自明朝创修”,乾隆四十■年(1775年—1784年)《补修碑记》中“虎脑山凤翔院城隍庙”,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孟夏月朔日(农历五月初一)《修补长春碑序》“尝观古今来云……天地同不朽于此山,城隍庙创自前朝……庙宇上下两殿周围”,咸丰十一年辛酉岁(1861年)孟秋月(农历八月)邑廪生雨■撰写的《同结善缘》碑记中“城隍庙自前明■我朝势已倾圮”等六块古碑文字,明确说明了该庙是城隍庙不假。
而乾隆二十年岁次乙亥(1755年)孟春月(农历正月)吉旦《补修功志》碑中“虎脑一山肇自明初正德来游”,将城隍庙凤翔院的时间又明确在了明代正德皇帝时期,即1506—1521年间,距今恰过500年。(未完待续)
文/特约通讯员 杨友钱
原标题:綦江多了一座500年的“府”级城隍庙(一)
来源:重庆綦江网
https://www.cqqjnews.cn/qijiang_Department/Department51/2023-01/05/content_4559513.htm
千里独行 发表于 2023-01-08 08:59
真的拆了卖钱。造些一千年以上的古迹
欢迎光临 綦江在线 (https://qj023.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