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服务志愿者向108岁的徐银会老人探访三会场的老故事 通讯员 碧云天 摄
文化服务志愿者研读滩子口兴隆庙《常乐胜会》残碑 特约通讯员 杨友钱 摄
《增广贤文》曰:山中常有千年树,世上难逢百岁人。綦走发现文化志愿服务团在走乡串户发掘乡土文化遗产中喝过百岁酒,也曾推出《綦江发现一寿官牌坊 疑是全国现存唯一》(详见本报2022年1月8日“綦走发现”专栏)的考证成果。在今年3月26日探访永新镇三会场时,不经意间偶遇了108岁的陶婆婆。在我们的赞叹羡慕声中,她打开了记忆的闸门,如数家珍般,摆起那些豁达、开心的老龙门阵。
【一街三门成“围屋”】
三会场,静卧在小溪边,横顺都约300米,空中俯瞰,呈不对称的“T”字形。与大多数老乡场一样,留下的多是耄耋老人和个别陪着他们慢慢老去的亲人。南北走向的三会老街,是由两旁街房夹成的一条小巷,由一段十八梯天然分隔成上、下两街。陶婆婆就住在十八梯脚脚右侧第三间。
陶婆婆告诉我们,新中国成立前的三会场就这一条街,木柱竹篾糊泥巴成墙,顶上盖的大多是麦草。街房后有泥巴或片石砌成的围墙。街巷南端的木桥、北端的牛王庙及中段十八梯顶各有一道栅子门横骑在街上,把老街分成两段。早起开门,晚上关门防盗防匪,形成一个封闭的长方形“围屋”。
木桥那道门最简易,利用桥的宽度做了一道木栅子安上即成。*被剿灭后,那道门就失去作用自然毁坏了。中间十八梯那道是用连二石错缝叠砌而成的两段墙形成的门柱,是实心木门,但顶上无梁。1963年木桥被冲垮,需要取石垒磴复建时,选中了十八梯顶西侧的大石包而拆除。
最气派的当属牛王庙那道4米高、3米宽的卷拱山门坊,门柱是约0.6米厚的整块条石。山门外不远处还配建有一座精雕有孔子圣像的字库塔,高约15米,非常壮观。“叫‘拱极坊’,三个大字刻在卷拱上。门柱上竖刻了一副对联,‘市每三迁,作场因此为三会;人期一德,闭户如同是一家’。我记得清清楚楚的。”陶婆婆不识字,附近80岁的彭太文老伯立即补充告诉我们,“直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修公路才拆除。”
笔者推测,旧时的三会场,在十八梯因地势自然分成上下两街,再加装上牢固的山门,凸显上街在全场中的核心地位。遇到大股匪患时,下街的人及重要财物及时向上街转移,减少损失。
【三场合一名“三会”】
“听说三会场是三度迁建而得名?”当天的三会之行,主要就是带着这个疑问而来。探访现场,除陶婆婆、彭老伯外,还有82岁的邹开泽、77岁的刘向东两位老伯,他们都异口同声地否定了这个主流宣传:
“三会建场前,方圆三公里范围内的芝麻垭口、文家坝、滩子口兴隆庙三处,都有幺店子做买卖,但人少量小品种不齐,很不方便。亟需整合在一个地方赶场。但具体选在哪里,三处百姓争持不下。有人提议,在三个地方各取一碗泥土称重,选最重的一个地方建场,结果芝麻垭口(即如今三会老街垭口)胜出。”
文化服务志愿者们恍然大悟。如果是“三度迁建”的话,就应该是这样了:假设第一迁是文家坝迁(亦可称合并)到兴隆庙(或反之),第二迁是兴隆庙迁到芝麻垭口,第三迁呢?从数学的角度,要实现“三迁”,需有四个场才得行。这里并没得第四场,何况三个地方同时作场,也没有经历过“迁”的过程。
那拱极坊对联中“市每三迁”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古人非常讲究,不可能随便用字,那只能去另找原因了。原来,“市”,除了最熟知最常用的“集市”意思外,还指买和卖的交易。“迁”,在这里是指赶场的人从这个场走那个场。“市每三迁”的意思就是附近乡民每次都要走三个地方才卖得完或买得齐,这也是为什么要把三个场合并在一起的根本原因。“作场因此为三会”,就很容易理解了,统一场址,取三处聚合之意,因此取名“三会”。如果是指先后迁了三个地方才定址的话,应该叫“三回”而不是“三会”了。
至于下联,就好理解了:“人期一德”,大家都同心同德。“闭户如同是一家”,正如“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牢牢抱成团”,关上门就成了一家人,共同铸就了三会场的安全稳定、繁荣发展。
当然,泥巴称重定场址,是全国各地民间故事的通用版本,不可全信。一般来说,场址的合并,主要考量的是辐射半径,也有各处富绅势力较量的综合因素。从本例来讲,芝麻垭口能将另两处场市合并过来,其位置更加适中,服务半径更大,应该是根本原因。加上另两处乡绅的社会活动能量不够突出,就只好同意这个更加合理的场址了。
【魁星合勺为“拱极”】
坊名“拱极”,陶婆婆等4位老人也说不清楚由来。
经查清《綦江县志》卷之五《武备》载,“同治元年(1862年)八月……石达开……后股踞附里三会场等处……二十六日……派兵、团径攻三会场、高庙,克之”的记录。说明三会场还饱受战火。但这些都在道光十二年(1832年)建拱极坊的时间之后。
《武备》又载,“嘉庆七年(1802年)壬戌附里(北渡)蔡家坝(白莲教)逆匪案……然是役也,有系家远避者,有荡覆产业者,有失散家人莫可寻觅者,官民匆遽,神色不定者累日。”蔡家坝距三会场仅七八公里,想必那次bao 动对三会场的震动是非常巨大的。结合“拱极”意指“拱卫北极星,后因以喻拱卫君王或四裔归附”,难道这才是三会场一街三门成“围屋”的由来?坊名取自三会场有闭合防盗御匪功能,民安所依之意?
陶婆婆等4位老人还兴致勃勃地告诉文化服务志愿者们,拱极坊对着的北边青龙山麓羊马坪半坡悬崖,俗称魁师岩的地方,有个很大的“魁”字。经查,清《四川綦江县续志》卷一《古迹》有记,“魁字岩,在附里青龙山麓之羊马坪。距治北五十里。地斗绝壁,勒‘魁’字,大二尺余。下列小字数十,石逆之扰,伐木者毁之,今惟‘魁’字存耳。笔势遒劲,古气黯然。”经向附近的冉开了解,该石刻原处于赶三会场的大路旁,现已荆棘丛生,要窥其面目十分不易,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在10多年前还亲眼所见。
文化服务志愿者们结合魁星是组成北斗勺部四颗星的总称,它们昼夜之间围绕北极星恰好转一个圈的天文学知识,难道此处意指“魁星拱极三会场”?
“魁字拆开即为鬼斗,也就是鬼打架。只好建门把鬼关在外面,以免误伤凡人。”文化服务志愿者杏胡的见解也不无道理,“为了破魁字岩的风水局,迷信的古人就把这道街门取名拱极坊。”
【明代道观今犹存】
“过去綦江城到江津四面山、贵州坭坝一带,经三会场翻上今双池村下观音沟,过中峰回龙庙上高青而去,是主要通道之一。”陶婆婆等4位老人都说,“从三会场往长田山上沿公路走约3公里左右叫油丝湾的地方,其前方100米远小地名叫庙坪处,以前还有一座大庙,现在只剩下一道山门了。”
文化服务志愿者们照着指引,爬了一小时的坡就到了。这座孤零零的山门坊高约3米、宽约2.5米,“山”字坊帽中脊由两端的卷草纹抱鼓和中间的球状攒尖坊刹组成,凸显神圣威严。帽下五个斗拱一字排开,美观大方,既能分解坊帽对门柱的重力碾压,又减轻了帽体的总重量。
其下边长0.3米的方体门柱,镶嵌着长1.26米、宽0.2米的花板,四周有波线式二方连续纹样装饰。正面四个直径为11厘米的圆圈内阴刻有“玄台宝观”四个大字,“台、观”间有荷叶随风翩翩舞的图案点缀。背面对应的是相同风格的“天门圣景”四个字,“门、圣”间有独柄莲花俏立的图案点缀。文化服务志愿者“点点”很细心,看出了这几个字的书写风格略显娟秀柔美,加上荷叶、莲花的配图,顶部的球状攒尖坊刹更似道姑发髻,让整个门坊缺少了深山应有的勇猛气场,因此猜测,玄台宝观的主人应该是道姑。
花板正面左侧竖刻两排小字为“万历六年九月二十二日吉旦”,右侧修建人姓名模糊不可辨。由此可见这座山门坊建于1578年,距今已有445年,属于明代遗留下来的文物。按先有观再有坊的规律,这座玄台宝观的始建时间可能更早。
“神话中天帝藏书之台,即称‘玄台’。道观以此为名,喻指这里的道教经典书籍丰富。”由于年代久远,道观实体建筑早已不复存在,文化服务志愿者“枪的寂寞”抢先通过有限的文字着手探索。
“心即天机之门,简称‘天门’。”大家得到启发,立即跟进,“可否这样理解,人要想修为到向往的超凡入圣境界,就得多读经典巨著。”
……
在这热烈的讨论中,“綦走发现”文化志愿服务团又踏上了新的旅程。(未完待续)
文/特约通讯员 杨友钱
原标题:108岁老人记忆里的三会场(一)
来源:重庆綦江网
https://www.cqqjnews.cn/qijiang_Department/Department51/2023-04/07/content_4564289.htm
不需伪装 发表于 2023-04-07 10:21
我们老板奶奶,如果身份证108岁,实际年龄110她一百岁,我还去了
153180 发表于 2023-04-11 00:52
要是多一点照片就好了
欢迎光临 綦江在线 (https://qj023.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