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名胜志》《舆地纪胜》相关记载。特约通讯员 杨友钱 翻拍 綦江,既指行政区划名,又指綦江河。得名众说纷纭,其名称的演变史,就是这一地区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南平僚,发展到两宋时期的渝州蛮等土著族群与中原文明的交流发展史。是挖掘綦江,乃至渝南黔北地区乡土历史文化,绕不过的关键点之一。 为此,“綦走发现”文化志愿服务团根据多年的实地走访调查,资料查询比对,尝试从地名“綦江”的历史演变及位置变化的角度分析,提出一些看法,与大家商榷。 明曹学佺:未明确“县以江名” 綦江,作为重庆市辖行政区划名,与渝南黔北地区重庆市的江津、巴南、南川和贵州省的桐梓、习水,共两省(市)五区县接壤,幅员面积2747平方公里。在域内或周边群众的习惯中,又特指綦江主城区,即今古南、文龙、通惠街道城区一带。 其得名依据,目前的主流观点,大多引用明曹学佺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至万历四十一年游历蜀中各地撰成的《蜀中广记》(后摘其中“名胜”一门以《蜀中名胜记》《四川名胜志》流传于世)的说法。即《四川名胜志》卷之十六《重庆府(一)》第二十二页(总第366页)记载,“江水发源夜郎,作苍帛色,故名綦。”在这里,曹学佺认为,綦江河是因为河水像青黑色的丝绸一样,深邃飘逸,非常特别,所以冠名“綦江”。但这个“江以綦色而名”的观点,并未涉及到“綦江”县名。 后人却因此引申出“江以綦名,县以江名,江城同名”的说法。綦江县地名领导小组于1986年编印的《四川省綦江县地名录》,也以“因水呈苍帛色,故名綦。元末始名綦江县,以綦江得名”一句,采信了这一观点。 接下来,《四川名胜志》卷之十六《重庆府(一)》第二十五页(总第369页),曹学佺又引用明万历九年(1581年),四川监察御史虞怀中、四川按察司督学副使郭棐纂修的《四川总志》中“县有南江(元代称綦江河为南江),发源夷獠之界,众溪会合至三溪,自始通舟楫,行三十里至綦市,自綦市至南江口,流入大江”的说法,得出“此县名之始也”的结论。在这里,曹学佺承认,“綦江河”的前身——“南江”岸上,已有(綦市)。 综上,同一作者曹学佺在同一本著作相隔两页里出现了“江以綦色而名”“‘綦市’比‘綦江河’得名更早”的两个观点。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綦市)是今綦江区域内,地名中含“綦”字的老大哥。明万历《重庆府志》中《綦江县建制沿革》有“本古之綦市,汉唐以前不可考”的记载,说明“綦市”最早出现的时间,肯定在明代以前,大概率是在隋唐以后。 继续追查古代典籍,文化服务志愿者们在王象之于南宋宁宗嘉定元年(1208年)至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间编著成书的,全国地理性总志《舆地纪胜》中,找到这样一条记载,“南川镇,旧怀化军南川县(治所在今綦江区北部,下同)。熙宁九年(1076年),置南平军(治所在今綦江区南部赶水、东溪交界处的铜佛坝一带,下同)后,废为镇。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准朝旨,将本镇移税务于大綦市收税。”这是目前查到的,(綦市)二字的最早记录,说明其在距今至少868年前,(綦市)就已经存在。其后成书于明天顺五年(1461年)的《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等古籍中的“古綦市”,都是指的(綦市)。 元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的《宋史》卷一百八十四载,“宋初,经理蜀茶,置互市于原、渭、德顺三郡,以市蕃夷之马。熙宁间(1068~1077年),又置场于熙河。南渡(1128年)以来,文、黎、珍、叙、南平、长宁、阶、和凡八场。” 综合以上《宋史》《舆地纪胜》记载推测,朝廷在南平军设置的茶马交易市场,即为(綦市),距今至少已有946年。 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朝廷在成都建立茶马司锦院,按战马的交易数量需要来织造蜀锦。元代史学家费著编撰的《宋蜀锦谱》记载,“茶马司锦院织锦名色(茶马司须知云:逐年随蕃蛮中到马数多寡以用折传,别无一定之数):黎州,皂大被、绯大被、皂中被、绯中被、四色中被、七八行锦、玛瑙锦;叙州,真红大被褥、真红双连椅背、真红单椅背;南平军,真红大被褥、真红双窠棉、皂大被褥、青大被褥;文州,犒色红锦。”可以看出,南平军与黎州、文州、叙州都是蜀锦的重要产地,在当时的15个名牌产品中,南平军排名第二占了4席。说明“綦市”的交易产品,主要是锦马互市。 再从(綦)字“形声。从糸,其声。糸(音mì),细丝。从糸的字多与丝缕布帛有关”的解释,结合上述宋代在南平军设场与蛮夷进行锦马交易的史实,不难得出结论,(綦市)因主要交易物品为蜀锦等丝帛而名。 锦在宋代属于管制物品。在司义祖整理的《宋朝大诏令集》卷一九九《禁锦背绣背遍地透背等诏》中,宋仁宗有诏令言:“织文之奢,不鬻(yù)于国市”,北宋吴淑《事类赋》卷一〇《锦赋》中,也说,“虽其价如金,而不鬻于市。”锦的分配,主要掌握在官方手中。其一是HD和官方的赏赐,其二是军需与怀柔羁縻。这也解释了《舆地纪胜》为什么在“綦市”前面冠之以“大”?表达的就是对“綦市”有别于民间一般交易市场的重要性。 而(綦市)显然是属于第二种情况。《宋史》卷一百八十四还载“其间卢甘蕃马岁一至焉,洮州蕃马或一月或两月一至焉,桑州蕃马或半年或三月一至焉,皆良马也。其他诸蕃马多驽,大率皆以互市为利,宋朝曲示怀远之恩,亦以是羁縻之。”四川买马监牧司每年“以锦市马于西南夷。”都说明了“綦市”的交易并非因为军马,而是施恩怀柔偏远地区蛮夷的羁縻需要。这与贵州马属于驮、挽、乘兼用的西南山地型品种,不属于中原王朝战争军马需要的体格相符合的。 南宋后期: 已经升为“綦江镇” 依据元朝官修地理总志《大元大一统志》(1285年开始编纂,1294年完成,1303年正式定名,1346刻版)撰成的《大明一统志》载,(綦江镇即古綦市)。综合成书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年-1085年)的一部考证事物起源和沿革的专门性类书《事物聚原》中,宋代设镇的标准“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者,则为镇,或以官监之”等文献推测,在南宋后期,“綦市”逐渐向民间开放,因商品交易日趋繁荣,客商聚集而升格为“綦江镇”。 但随着南宋嘉熙三年(1239年)南平军治所从今赶水、东溪交界的铜佛坝迁往隆化县(治所在今南川区),原南平军治所一带军事力量削弱。结合《遵义历史地名变迁与政区沿革》(彭恩、闵廷均,《中国地名》,2015年)等文献,播州土司杨邦宪趁机不断扩张,陆续控制了包括綦江南部“綦江镇”在内的渝南黔北地区。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杨邦宪以播州、珍州及已经控制的部分南平军地降元。 清《綦江县志》卷之十《綦市正谬》也载,“其时南平军城郭人民现在,因废军,置‘南平綦江长官司’,属播州宣慰司。播州即今遵义府,事在至元十五年(1278年)。”可推出结论:此记载中的地名“綦江”(非河流名)在1278年之前即存在,且大概率就是由“綦市”升格而来的“綦江镇”。只是此时的“綦江镇”,被迫脱离渝属南川县,改为播属“南平綦江长官司”的一部分了。(未完待续) 文/特约通讯员 杨友钱 通讯员 廖代银 总编辑:孙萍 值班编委:张宗祥 编审:王旻 编辑:陈欣然 审校:付毅 熊秋平 文章来源:大美綦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