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惊鸟铃的檐角
马兆云讲述牌坊修建轶闻
6月8日,《綦江日报》第四版《綦走发现》以《181年前的四川“魁首”花落綦江》为题,深度解读了清代綦江第二个翰林陈洪猷的高光人生。本期笔者又与大家一起探究旌表陈洪猷功德的翰林牌坊。
“语录”覆盖的真实来由
今年5月22日,笔者一行再次走进篆塘镇民丰村,瞻仰金土地牌坊。高约18米、宽约12.5米的五楼四柱三间庞大身躯拔地而起,重檐飞翘鸱吻压脊,葫芦顶上五角星直插云霄,煞是壮观。最特别的是,牌坊上布满了革 命语录。
“当年破四旧,这座牌坊是被推倒的对象。准备在每根立柱底部钻上两个炮眼,塞满*药炸掉。”看到30多人冒雨前来,附近70多岁的左登榜、敖昭全、谭世田等乡民围拢过来,热情介绍,老百姓担心牌坊炸垮时巨石飞溅,打烂农业生产必需的晒谷坝和旁边的保管室。于是用附近幺店子撤下来的木棒搭架子,写上多幅革 命语录。还在原来的葫芦顶上,用篾条作筋,敷上水泥,刷满红漆,增装了一个五角星。经同行的顺其哥多方求证,这些美术字是由分水小学时年36岁的易昭举老师书写,附近时年35岁的石匠马永方凿刻的。
在乡民们的指点下,笔者一行还看到了牌坊靠山中柱内侧上镌刻着醒目的“请注意,禁止向上抛石头,如有打坏玻片等,以破坏论处。一九六六年十一月”语句。这证明了牌坊改头换面的时间是1966年。
“牌坊顶檐下斗拱正中,南北两块顶匾上刻的‘圣旨’被铲除后,就各贴了一幅毛 主 席画像。为了防止日晒雨淋损坏,面上镶嵌了一块透明玻璃保护。”乡民们如是说。笔者一行曾多次来此参观,这一次总算弄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
看着这座满目疮痍的牌坊,笔者一行虽有遗憾,但又觉欣慰。试想,如果不是乡民们保护集体财产的质朴思想,灵机一动“改建”,刻上时代标语阻止炸毁,今天我们还能看见它昂然屹立的雄风吗?另一个角度讲,1966年的“改建”也是一种时代烙印,同样给后人留下了解读历史的重要素材,不能简单地用对错来评价。
响彻古道的惊鸟风铃
看到我们兴致盎然,乡民们又指着北面临高速公路一侧次间顶上华板最左边,当年没有铲干净的5个小字“匠人王二顺”。
“王二顺的水平高得很。”乡民们还指着牌坊三、四层斗拱内侧短柱上长方形的痕迹说,“那里是当年水泥敷封的。原本是挖空雕刻的一些活灵活现的戏曲人物,共有8组,只记得其中有《安安送米》。”
“快来看,檐角下还有下凸的半球形石包,左右还有两对孔。”乡民们告诉大家,这就是王二顺的高明之处,他在这座牌坊上设计了12个风铃,分别安放在三层前后左右12只翘起的檐角下。有篮球大小,金属铸成的镂空圆壳,里面包着一只铁鱼。跟着乡民们的介绍,笔者一行情不自禁,遐想当年:微风吹来,叮呤叮呤,清脆悦耳。风力加大,叮叮当当,传得更远。遇到狂风,哐当哐当,快下大暴雨了!上至分水场上,下到四五公里远的柑子垭,左边象鼻子山梁顶,右侧的古歧山上,都在风铃声里或苏醒、或喧嚣、或沉睡。古道上南来北往的客人们,一听到风中的铃声,疲惫顿消,脚步也轻快起来……
笔者后来了解到,这类在牌坊上挂的铃铛叫惊鸟铃。风吹动铃铛造成声响,防止鸟停留其上,排泄物污染建筑。可惜,在过去大炼钢铁运动中,风铃被取下来送进高炉,现在再也听不到古道铃声了。
长达9年的建设工期
据石匠马永方的儿子——68岁的马兆云介绍,他的高祖马秀川在修牌坊时抬过石头。牌坊以北约800米远的小溪边,有一墩伸出去的岩石像雄鹰展翅,故名岩鹰河,牌坊石头就取自那里及附近的沙丘。
“等按尺寸取完毛石,还专门开辟了一块长约210米、宽约4米的平地,作为运石头的临时便道。石头抬完后,那里就改成了一块大田,人们称之‘马罩子’。”马兆云指着前方一块田说,当年一根柱子原石,120多人抬的抬、推的推、拉的拉,用7天才从田那头走到田这头。
这座牌坊建于哪一年呢?敖昭全等乡民,有说建于同治年间的,也有说是光绪年间的,他们长期探讨,都没得到定论。
牌坊上原本的文字虽然被覆盖,但由于1966年二次镌刻时,为了省工,并没有先铲平原刻,而是直接在其上镌刻了更大、更深的语录字,字距、行距间的空白处留下了大量原始文字。笔者一行睁大眼睛,围着牌坊找到了关键两处:一处是南面临山一侧次间顶上华板最左一列,有“同治九年庚午(1870年)季秋 建立”。另一处在北面中柱明间顶上华板,最左面是“光绪五年(1879年)己卯■冬 勒石。”足以证明,该牌坊动工时间是1870年,竣工时间是1879年,工期长达9年。
谬称“节孝”的功德牌坊
在牌坊南面临山一侧中柱底脚,1米多高的倒挂怪兽圆雕抱鼓石上,有一块“朱氏节孝牌坊(金土地牌坊)”的保护牌匾,似乎说明该牌坊是旌表节孝妇女朱氏“夫死守节、孝亲抚子”封建德行的。其实不然。以下三处,可以判定该坊是旌表陈洪猷(即陈燮堃)的功德坊。
一是在牌坊中柱明间顶上横枋北南两面,分别刻有“道光辛丑(1841年)科翰林院,内阁中书,山东乙卯(1855年)科内监试官,前任青州府知府陈公燮堃之坊”“晋赠光禄寺卿,诰封中议大夫,陕西特用道,前任汉中府知府陈公燮堃之坊”共64个大字。这些文字虽然在1966年被水泥敷填,但由于几十年的热胀冷缩,石头与水泥出现缝隙露出字痕,结合陈洪猷生平能够完全还原识读。还可小心凿脱填充物彻底亮出上述64个阴刻文字。
二是牌坊中柱明间北面顶上华板原刻500余字的《诰赠光禄寺卿晋赠资政大夫陈均甫夫子大人节略》大多可辨,内容与清《綦江县志》“陈燮堃,原名洪猷,字均甫……”1000余字内容相符。
三是牌坊始建时间是同治九年(1870年),距陈燮堃逝世时间同治四年(1865年)仅有5年,不符合旌表节孝妇女至少要守寡15年以上的清朝规制。且清《綦江县志》《四川綦江县续志》均没有旌表陈妻朱氏的记录,笔者仅找到“道员陈燮堃妾刘氏……十八年(1892年)旌”一句,但这已是该牌坊开建22年之后的事情了。说明该坊也不可能是旌表刘氏的。
至于为什么之前都称之为“朱氏节孝坊”呢?笔者一行推测,民间牌坊多是节孝坊,陈洪猷死后继妻朱氏守寡,所以有的人想当然认为是朱氏贞洁讹传而来。
文图/通讯员 杨友钱 https://www.cqqjnews.cn/qijiang_Department/Department51/2022-06/15/content_4548298.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