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34509|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善举”“生辰”的争议 ——明《綦江县志》编辑李凤或是新盛人(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楼)楼主
    发表于 2023-10-11 09:51:2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重庆 重庆

    永城李凤后裔,京官李振秀夫妻合葬墓。特约通讯员 杨友钱 摄


    在李凤倡修基础上历代复修的磨滩桥。通讯员 幽兰 摄


    2023年9月27日,《綦江日报》第四版以《三代接力的新盛磨滩桥》为题,介绍了石桥村杜家坝附近磨滩桥的相关史地人文。本期开始,“綦走发现”将追踪他的始建功臣——李凤。


    【倡建津梁,显著乡邦】


    清道光《綦江县志》卷之五《津梁》篇载,“磨滩桥,在思里,城东北三十里。通巴县大路。明万历间(1573—1620年)邑庠生李凤募建。有记。”可见,磨滩桥首创之功归于明万历年间的秀才李凤。


    据《津梁》篇载,除磨滩桥外,明代庠生李凤还募建了“城东北十五里沙河子通远桥(清光绪九年,即1883年第五次重修后更名“纪瑞桥”,现改建为公路桥)”“县北十里张善桥(乾隆二十五年,即1760年第三次重修后易名“官升桥”)”“治东北十五里永济桥”。均在当时的思里(今新盛街道、通惠街道一带)。


    在卷之七《潜德》篇,还进一步作了说明,“李凤,字梧菴,万历中诸生……自号曰元阳子……自修邑志外,如太平、通远、永济、德感、登瀛(即寓仙桥,在今下北街转盘附近)诸桥,皆其所募修,并各有记。意以无益于朝廷,即当有功于乡里。其轶事,较诸显者尤众。”


    【舍近善远,百思不解】


    清道光《綦江县志》卷之十二收录有《(明万历綦江)旧志原序》,落款是“时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丙午岁仲冬月,邑庠生李凤梧菴敬撰”。


    清道光《綦江县志》卷之十一收录有罗星撰写的《读李梧菴志稿并叙》,“梧菴,即邑庠生李凤也。又号元阳子……万历间所编志……顾草创之功,不可没也。至为何里人,并其子孙庐墓,无从查考,为之慨然。近查,公系永城人。见庠生李毓珩家藏钞谱,其昆仲名鸾、名鹤的甚。万历间大作手也。”


    说明罗星认为,以上修桥善举都是綦江历史上第一本县志——明万历《綦江县志》的编辑,永城李凤所为。但笔者查阅清道光《綦江县志》、清光绪《四川綦江县续志》,永里一带(含今永城、隆盛、三角等地)的古桥修建,都没有李凤的痕迹,明显与古人“行善始于身边,止于所见”的理念不符。


    正在百思不得其解之际,文化服务志愿者“搬螃蟹”在清光绪《四川綦江县续志》卷一《邱墓》篇明代部分找到一条记录,“庠生李凤墓,在思里岑狮坝管家屋基(在今新盛上场口)。”想必这古墓的墓主与以上古桥的首倡人,应该就是同一个人。


    “李凤把自己的生基(活着时预修的坟茔)选在新盛,为了搞好邻里关系,所以在这个地方修桥补路。”文化服务志愿者“幸运儿”瞬间想到的可能性,虽然很有道理,但仍解释不了永城李凤一直只在思里行善积德,刻意回避自己的生长、居住地永里永城,有违人之常情的疑问。


    难道首倡磨滩桥等思里古桥的,是另外一个李凤?


    【永城李凤,生辰再考】


    根据上节所述《读李梧菴志稿并叙》,说明直到距今200多年前,罗星在清道光五年(1825年)编撰县志时,才依据李毓珩提供的族谱(于清嘉庆十六年,即1821年,由其弟,副贡李毓璜续修),认为明万历《綦江县志》编辑李凤是永城人,但墓葬何处及其它信息均无考。


    笔者觅得一本《永城李氏族谱》(根据明崇祯,清嘉庆、道光、光绪,民国等老谱,于1994年重修。以下简称《永城李谱》)有载,李凤一支世系为“李登魁→李兴都→李本端→李仲春→李凤”,李登魁元末迁居南川白土坝,其子李兴都后来落业永里四甲地名永城槽(具体在今永城镇大桥村李家湾),李凤为永城李氏入綦第四代,父亲叫李仲春。


    同时,《永城李谱》又载,永城李氏入綦第九代,李凤来孙(第五代后裔)李开华于明崇祯六年(1633年)编修的《李氏谱志》中有“四代祖讳凤,万历生员,纂修县志”之注。该序距李凤万历间修志仅27年,应该说,可信度较高。


    李开华子李纯白,生员,生卒于明天启二年(1623年)——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墓在今永城镇大桥村李家湾,直到1993年4月部份外槨被人破坏,6月即修复。李纯白次子李文秀(后更名李振秀),是一位曾任吏部职员的京官,生卒于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清雍正十年(1732年),墓在大桥村小湾宅左生基岗顶,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后裔培修,碑刻至今可辨。他们的生平信息翔实可靠。文化服务志愿者“微风轻轻”“兰兰”等以李开华17岁即生子李纯白推算,李开华出生年份最迟也在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即27岁就担当了修谱大任。


    《永城李谱》所载李凤一支直系繁衍代系为,“李凤→李戴阳→李廷桂→李崇→李国栋(芳台)→李开华”,没有生卒记载,按以上各代先祖皆出自长房,平均17岁生子测算,永城李凤最迟出生时间在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前。但《永城李谱》又明确李戴阳、李廷桂、李崇连续三代均是次子,可推永城李凤出生时间还得至少提前5年,即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以前,比《永城李谱》“李凤嘉靖年间(1522—1566年)生”的记录更早。


    又据《永城李谱》收录,永城李凤的三个儿子,李乘阳、李戴阳、李尚阳“于万历十有五年(1587)春二月”同撰有《通林寺碑文》。根据该文中“成化年间(1465—1487),捐地功德主李本端。又于正德年间(1506—1521)李仲昌、李仲春、李仲琦,孙李鸾、李凤、李鹗复施田以助之。嘉靖年间(1522—1566年),僧兴山、兴銮、兴节有通林胜境四置界畔”的记录,可判断永城李凤并非《永城李谱》记载的生于嘉靖年间,而是最迟出生于明正德年间,与前述“李凤出生于正德十一年(1516年)以前”的推论吻合。


    【百龄修志,有待商榷】


    再按《永城李谱》“(李凤)万历十四年(1586年)丙戌岁生员”记载,永城李凤考中秀才时至少有70岁古稀之龄,反证其资质平平,县令怎么可能聘其纂修县志?


    据此继续测算,永城李凤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至三十四年(1606年)间纂修《綦江县志》时,是在85岁至90岁的高龄间,不可思议。且不论连续5代17岁即生子繁衍下一代,并保证健康成长成家立业,还是李开华27岁就担当修谱大任,可能性都非常非常之小。也就是说,李开华的出生时间应该还要提前很多,李开华天祖李凤的出生时间又得跟着提前,极有可能出生于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甚至以前,永城李凤在明万历年间执笔《綦江县志》时已经是“百岁高龄”。


    李凤自撰的《(明万历綦江)旧志原序》中,时任綦江县知县周作乐在“辛丑(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八月初八日,属(同“嘱”)吾师岳申官师多士,咸造公庭,称觞致祝”,设宴款待李凤及老师岳申等綦江众多贤士来县衙议商县志编撰事宜。李凤老师岳申岂不更是“百一二十岁”的超级高寿?


    如此寿考异事,县志肯定会有记录。比如,清道光《綦江县志》卷之七《选举》篇明代贡生部分就有“刘戡,崇祯时人。綦天佑旧本云‘高尚不仕,今将百龄,气犹清健。’详《潜德》”,《潜德》篇“刘戡,崇祯时贡生。放志林泉,不求仕进,恒以书史自娱。年九十有六,气清神健。”


    但翻遍清道光《綦江县志》、清光绪《四川綦江县续志》,涉及李凤的时间记录就只有“万历中诸生”和明万历二十九年编《綦江县志》这两个信息,只字未提比刘戡更知名的李凤及其老师岳申的高寿。两相比较,只能推测认为李凤百龄编志并不存在。(未完待续)


    特约通讯员 杨友钱

    原标题:“善举”“生辰”的争议——明《綦江县志》编辑李凤或是新盛人(一)
    来源:重庆綦江网

    https://www.cqqjnews.cn/qijiang_Department/Department51/2023-10/11/content_4574551.htm



    (2楼)沙发

    发表于 2023-10-11 09:55:2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
    (3楼)板凳

    1

    发表于 2023-10-11 10:05:28 来自手机版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 重庆
    突然发现,古人比今人还更懂感恩!d*的,有钱的发达了,他们大多会第一时间回馈乡亲!今人呢?更小家子气点,更实际现实点,有钱了第一时间就买房搬离故土…
    (4楼)地板

    发表于 2023-10-11 10:14:50 来自手机版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中国
    敬佩,执着、点赞
    5楼

    发表于 2023-10-11 11:08:1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铜梁县 重庆铜梁县
    4608 发表于 2023-10-11 10:05
    突然发现,古人比今人还更懂感恩!d*的,有钱的发达了,他们大多会第一时间回馈乡亲!今人呢?更小家子气点 ...

    这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文明的倒退?

    6楼

    发表于 2023-10-11 11:46:31 来自手机版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 重庆
    那是廪生吧?庠生是什么鬼?
    7楼

    发表于 2023-10-11 11:59:22 来自手机版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 重庆
    8楼

    发表于 2023-10-11 12:53:42 来自手机版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 重庆
    本系后人怕是都没把祖宗搞得清楚,楼主却把人家掀得底朝天,哈哈哈
    9楼

    发表于 2023-10-11 13:05:48 来自手机版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中国
    10楼

    发表于 2023-10-11 17:22:05 来自手机版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 浙江
    再回米 发表于 2023-10-11 11:08
    这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文明的倒退?

    这算文明进步吧,不过也把乡土亲情一并抛弃总不能算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綦江在线免责声明:
    1.本论坛所有帖子仅代表作者本人意见和观点,不代表本论坛立场。
    2.请尊重网络道德,不发表污言秽语,不侵犯他人的权利和个人隐私。
    3.请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不发布违法、违规信息,并对自己的行为承担全部民事和刑事责任。
    4.请遵守论坛规则和版规,不进行刷屏、重复发帖、恶意顶贴、恶意灌水等行为,若有违反,有权予以删除。
    5.严禁对本站复制和建立镜像,转载本站原创内容需获得本网站授权,同时需注明出自“綦江在线( www.qj023.com)” 。
    QQ|联系我们|綦江在线 ( 24小时举报:13002367666 邮箱:2433943356@qq.com 渝ICP备14004530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3-85883000 渝公网安备 50022202000007号)

    GMT+8, 2024-11-24 06:11 , Processed in 0.096469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綦江在线 (www.qj023.com)| AI 画廊

    © 2008-2023 qj023.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