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綦江在线论坛里看了不少关于“赶水萝卜”的一些帖子,看得出来很多人对“赶水萝卜”都是情有独钟的,对宣传和发展“赶水萝卜”的一些建言与品牌的建设、维护等都说得很是到位。在此非常感谢各位朋友对“赶水萝卜”的关心和支持!
但我今天想说明的是“赶水萝卜”还没有形成产业化的发展,离产业化发展的这条路其实还是很遥远,因为产业化是离不开规模化的。只能说赶水的萝卜确实是好吃,自然就比其它地区的萝卜好卖,同时也是缘于它的渊源历史及近年来政府对它所做的努力和付出都是分不开的,虽然算不上是什么大的成就(至于算不算是政绩那就不得而知了)但政府已经在“赶水萝卜”的发展上投入了不少的财力和精力...所有的这些,我想对多数人来说都值得认可和肯定的。
我们把“赶水萝卜”这个蛋糕做强做实了,前景和产值都是非常惊人的,同时也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更有利于三农的发展,真正做成农户+基地+加公司的这种战略模式是完全可行的。不过政府在招商引资和种植技术上还得加大工作力度。但在萝卜的销售和市场方面就只能靠企业自身去完成了,因为这个毕竟不是政府行为;行业的发展与推广、品牌的建设与维护、市场的调查与分析等等,都是每个企业必须要去面对的。
于赶水的萝卜企业来说,眼光不能只仅限于当前,必须要有一个科学的长远发展规划。有些企业CEO的经营理念是——怎么赚钱我就怎么做,先把钱赚了装在包里面才是硬道理,(其实赚取的都是些微薄的差价)至于企业以后该何去何从自己都是茫然的,当然缺人才也是致命的一击,尤其是复合型的综合性人才更是少之又少,这就是目前内地很多企业所呈现的问题和现状。
我想要是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龙头企业来带动整个赶水萝卜业的种植与发展的话问题就不会那么棘手了,我们务必要努力的去寻求一些新的融资渠道和更多的合作伙伴,因为任何行业的创新和发展都离不开“资金”的这个切实问题,政府要支持,更要扶持,想尽办法向上级争取政策和资金,把这种有限的资源努力到最大化,我们才有可能把“赶水萝卜”真正的带上规模化和产业化的轨道上来。当然以上这些问题也是个问题和难题,更具挑战性,否则我们的“赶水萝卜”要做大做强就只能是纸上谈兵了。
政府和企业一定要清晰的认识到“赶水萝卜”不能只停留在初加工上,光卖“裸萝卜”的意义是不大的,不但卖不出一个好的价格,主要是市场面还没有完全的打开,自然我们的产量就上不去,(我记得有一年,政府大力号召村民大量种植萝卜,盲目种植的结果是烂在地里也无人问津,这种现象我在江津某些地区也见到过,那些大白菜就这样烂在地里了,都是因为与市场的严重脱节才导致了产量的严重过剩,看到广东这边的大白菜已经卖到了两元多,有些地区更高,谁不心疼啊)而且我们就卖一个“裸萝卜”在市场中是很受被动的。赶水有着富足的可开发用地、交通便捷、水电充足、劳动力充足...其实这些硬件条件都是做大做强“赶水萝卜”的先决条件和资源优势的所在。
政府要引导和鼓励企业向胡萝卜的“深加工”逐步转移,目前的深加工不能只停留在胡萝卜干上,生产成胡萝卜汁、干丁、干丝、干粉,甚至加工厂成饮料等等都是可以去开发和尝试的,只有向更深层次进军的市场才是乐观的。政府应该在那些具有专业性和影响力比较强的网站做一些招商引资方面的推广和宣传工作是完全有这个必要的,因为(费用远低于搞一些面子工程或许某些活动)制定一份更具吸引力、更具可操作性的招商项目出来。一定要做好宣传、推广、包装等方面的各项计划和方案,尝试采取与农业高校合作或联盟的这种经营模式也是不错的,因为借助高校的科研力量发展“赶水萝卜”是一条捷径,对高校来说,也是科学技术转变为生产力、一切科研成果服务于人累的最佳证明。借鸡生蛋蛋生蛋的这个比喻用在企业是最恰当不过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问题当然是最好的。“赶水萝卜”不是已经卖到中南海了嘛!这就是因为宣传所带来的效果,因为努力所带来的回报,虽说量不大(只有一吨),但这对如今“绿色农产品”竞争激烈而又有些混乱的市场来说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更是给大家的一个欣慰和鼓励!
啰嗦了这么久,在此深表歉意!希望我的浅薄之见能给家乡的发展带去一些启发和帮助。笔者能做的只有这些了,时机和条件成熟,很有诚意与家乡的企业一道共同开发国内外这个广阔的“绿色”市场。祝福“赶水萝卜”越卖越好、越走越远!
文 / 孙行者 2010.05.03.于广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