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20923|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綦城向东第一铺的青云桥③——“青牛仙劲”继往开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楼)楼主
发表于 2023-3-1 09:10:3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重庆 重庆

文史爱好者现场探究青云桥建筑细节    通讯员 微风轻轻 摄


綦江至南川古道上的青牛仙劲摩崖题刻    通讯员 缘来同行 摄


重新矗立并建亭保护的青云桥道光古碑    特约通讯员 杨友钱 摄


2月15日、22日,本网先后以《俗名淹没了本名》《明清接力五百年》为题,对青云桥的重要地位、善款来源、复建工期及相关人物等进行了解读。本期将从奇特形制、文化传承等角度呈现这一段历史。


【踩桥封赠步步高升】


青云桥是梁式石桥,照理说,桥面应该笔直在同一水平面。但它呈现在过往行人眼中的,右岸第二墩明显与其它墩向上游错位,第三、四墩,却明显比其它墩稍矮,导致左右第三段桥面都明显下斜,中间孔桥面恢复水平。笔者一行文史爱好者与大多数路人一样认为,这是200年来,洪波咆哮移位,桥基下沉的结果。


没想到,当地人柯代秀却告诉我们,桥刚修好还未“踩桥”的时候,恰逢一位仙风道骨的老道长来到桥头,不顾阻拦踏上桥,还没走几步,鞋带松了,垮兮垮兮的,就随口说了一句,“垮下一点更牢实,步步高升往来客!”不速之客抢先踩桥一语成谶,青云桥“扭秧歌”的形象就定格了下来。


不过,传说归传说。文史爱好者们还提出了第三种可能,挖桥基时,第三、四墩所在的整石河滩基底比岸边的前两墩处要略低,或基底表层石质稍差而凿磨到硬底子。为了石桥的稳固,也为了省“降两边基高或升中间桥墩”的工,掌墨师就因势而为修建。第二墩的错位也是因为基底牢固的选择。


“如果真的是因为长年累月洪水冲击下的基底下沉或桥墩移位的话,并不能解释为什么恰好是中间两墩低,而且这两墩还几乎在同一水平的现状。”文史爱好者顺其自然看得非常仔细,“大家再看,桥墩基座,右岸第二墩和第四墩上游侧明显低于下游端。”顺其自然指着水面呼叫,“桥墩上下两块巨石间没有使用粘接剂,为了不被特大洪水冲散,这样的倾斜,抗洪水的冲击能力明显增强。”


顺其自然进一步推测,“这肯定是掌墨师的有意设计。从力学上讲,水流冲击是正压力,桥墩阻挡和桥面自重的合力是正应力。发生洪水时的正压力,与略向上游倾斜的桥墩的正应力产生对冲,确保桥墩不向下游位移。非洪水时,由于本身倾斜度非常小,加上桥面是嵌入桥墩的,完全没有滑落或倾倒风险。”听了以上分析,同行的文史爱好者们,真不得不佩服綦江古代建桥工匠们的建造智慧!


当然,这样的设计,不管往哪个方向走,过桥人即将上岸时,都是抬腿上行“步步高升”。结合桥名“青云”,让青云桥增添了一层祝福有为官员青云直上的良好寓意,又成为鞭策寒门士子“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精神力量。


【镇桥神兽何处觅踪】


青云桥中间两桥墩顶面,上游侧各有一个敞口状凹槽,里面空空如也,对应下游侧也各有一长方形的封闭式内框,还能看到一块填充得严丝合缝的石质构件。根据中国古代建造桥梁的传统,笔者一行判断此处分别是镇水神兽的头尾。


一般来说,镇桥神兽有趴蝮(龙生九子之一)、水牛等,因为他们嘴大,性善好水。兽头面向上游,每当河水暴涨,袭击桥梁的汹涌时刻,他们就张开大口广纳洪流,不但能确保桥梁安然无恙,还能让下游黎民免遭洪灾。从而寄托古人制服水患、永葆安泰的良好寓意。


至于青云桥的镇水神兽为什么消失得无影无踪,笔者一开始以为是洪水冲掉的结果,杏胡等文史爱好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不论是兽头兽尾,与桥墩上的凹槽都是严密吻合,镶嵌容易,取出艰难。特别是上游桥墩安装兽头的凹槽,虽然敞口,但外窄内宽、上窄下宽,没有取出的可能性,洪水只能越冲越紧。


难道是特殊年代“破四旧”时毁坏的?笔者一行探访了附近老人,81岁的徐世全、72岁的黄达金等,都说祖祖辈辈就没有看到过桥墩上的神兽,又否定了这个猜测。一休等文史爱好者认为,“如果单纯破坏,铁锤撞打即可。陷入凹槽内的兽头下部,应该像兽尾凹槽一样,仍然留存才对。”


缘来同行等文史爱好者顺势提出了新的观点,“可能是兽头雕刻精美,很早就被偷走了。”天籁等文史爱好者又补充道,“100多年前,偷盗石雕的对象比现在多得多,为什么偷青云桥的呢?可见它的精美绝伦。你们看,有一个兽头凹槽,右侧外框与敞口处缺了一块,应该就是扩大缺口方便偷取留下来的证据。”


“那么,兽尾凹槽为什么又留下半截没有取走呢?”顺其自然等文史爱好者认为,“相比兽头的精雕细琢,兽尾的文物价值不够大,偷文物的就只盗取了露出桥墩的部分。比如,不管是圆雕,还是摩崖石雕,我们看到被盗取的大多是精美的头像部分。因为整体盗取,不但耗时更多,也因为非常笨重,不方便快速转运。”


【继续追踪觅得“小桥”】


既然这座青云桥俗名“大桥”,想来,附近不远处,应该还有座“小桥”。


笔者一行继续逆河而上,在距青云桥约两公里的河边岩腔(今三角场往綦江方向一公里石龙过江处)石壁上,发现了两处写得张牙舞爪的古题刻,可以看出该处至少在距今272年前就修建有古桥,且在距今222年前也有一次修缮:


一是“陈仕安,罗氏,修桥一座。孙陈大本修。乾隆辛未(1751)年五月立。”二是“明星朗照沙河地,龙桥一踏万年春。嘉庆陆年(1801年)九月初一日修过桥。”柯代秀还自豪地告诉笔者,小时候读书天天从这里路过,对这两句诗印象特别深刻,附近好多人都背得滚瓜烂熟。


从寥寥数语的题刻文字,不见耗资记录,仅是家庭独力承担,以及书写水平较差等信息推测,该处的过河桥,规模确实较小,也许就是石磴搭木棒,或跳磴形制。文史爱好者点点还从旁边文化介绍牌《“石龙过江”的由来》文中最后段,“妖龙被斩和小桥修好后”一句推测,当地人称其“小桥”可能就是相比附近的“青云桥(大桥)”规模而得名。后经查阅相关志书,离此最近又更早的桥,除三角场上始建于雍正年间的“木亭桥”(民国初年才改建为三孔石拱木廊“中山桥”)外,就只有“世俗所谓大桥,即古志所载青云桥也”印证了点点的推测。


【道光古碑重新矗立】


《重修青云桥碑记》六棱碑柱的发现,缘于一场洪水之后,附近居民王维明偶然看见在大桥坝小水沟注入通惠河处,泥沙里面露出了碑柱一角,而后多方呼吁,把信息传递到相关单位,2020年夏天,该六棱碑柱才得以上岸。虽然碑帽、碑座仍未找到,但并不妨碍笔者一行厘清青云桥的前世今生,在热心村民税正华的帮助下,动锄打水清洗,碑记全文得以面世。


笔者一行由此联想到了2020年5月17日,在永城镇后山河见识的一座“忆先亭”,就是附近居民于2006年在蒲河淘洗时发现淤泥中露出一角的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长生桥碑序》八棱碑后,退休教师刘祥发“感先人之功德,动今人之情操”带头捐资890元,组织民众打捞并捐款修建“忧先亭”保护的善举,萌生了重矗青云桥古碑,并建亭保护的念头。


2021年,笔者一行了解到通惠河农村水系连通项目正在建设,向相关单位顺势提出了重矗、建亭,并整合青云古桥前方1.5公里的道光年间七仙摩崖石刻、光绪十年(1884年)“龙泉”请水题刻等历史文化遗产,打造文脉载体的建议得到采纳,现已落成,成为了包括三角场在内的方圆两三公里居民的休闲好去处。柯代秀虽然只是建筑工地上的塔吊女工,也发出了“重立青云碑柱,历史千古留传”的肺腑感言。


【“青牛仙劲”传承文脉】


笔者一行沿着这条綦江到南川的青云古道探寻,了解到清道光年间的七仙摩崖石窟造像,是老瀛山三教寺住持夜观天象时碰巧看到正对着的双凤咀(在三角镇龙门村何门堂组)巨石上有七朵闪烁燃烧的火光,第二天派小僧现场查看发现岩壁上七处烧黑痕迹后,认为是玉帝派七位仙女下凡解决民间疾苦,因而凿石为窟,还原仙女们乘着祥云翩翩起舞,降临綦江的场景,并建庙礼祀的传说。因此留下了这堪称綦江最美古代摩崖石像的艺术瑰宝。


在七仙庙山门,笔者一行还看到了落款为“光绪二年(1876年)岁次丙子仲春月,下民杨永春敬酧”的“灵应丕昭”庙联“宿列丹霞班联紫阙,恩敷世界泽润民生”。73岁的杜珍贵告诉我们,2002年翻修庙门时,村民强烈要求保留这一幅题刻门联。只有一个朴素的理由,“毁了,古人的成绩就没了”,让笔者一行感动不已。


笔者等文史爱好者在感动中自省,秉承“文脉传承,人人有责”的理念,串联青云桥、石牛铺及附近的七仙摩崖石像等古代遗迹、文物及民间传说,融入“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中华传统哲学理念,顺势在七仙庙背后古道旁的山壁巨石上镌刻“青牛仙劲”四个摩崖大字,以期通过这种方式将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石牛铺固化下来,传承历史,留下痕迹;同时借青云古桥的顽强生命力,展示《 老 子 出关》图中,东方圣人带上智慧,骑着青牛,自东向西化胡而去的深邃意境,在悟虚为实、化实为虚的不断交替中让有心人产生飘飘欲仙飞、余味无穷尽的美妙幻境,为后人留下“牛郎织女”经典爱情的无限遐想,引申赞誉綦江人刚柔并济的精神风貌和疾风知劲草的坚韧追求。(全文完)


文/特约通讯员 杨友钱

原标题:綦城向东第一铺的青云桥③——“青牛仙劲”继往开来


来源:重庆綦江网

https://www.cqqjnews.cn/qijiang_Department/Department51/2023-03/01/content_4562242.htm



(2楼)沙发

发表于 2023-3-1 09:28:3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
(3楼)板凳

发表于 2023-3-1 09:42:19 来自手机版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 重庆
在大石头乱写乱画是不是反而毁了它
(4楼)地板

发表于 2023-3-1 09:43:16 来自手机版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 重庆
这些都是古人给后人留下的财富,应该重点保护
5楼

发表于 2023-3-1 11:14:16 来自手机版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铜梁县 重庆铜梁县
一个綦江人 发表于 2023-03-01 09:42
在大石头乱写乱画是不是反而毁了它

是的,打石头垒房子的,统统给我检讨
6楼

发表于 2023-3-1 19:28:51 来自手机版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中国
青云桥具体在哪里嘛!
7楼

发表于 2023-3-2 11:06:3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铜梁县 重庆铜梁县
雪山飞胡 发表于 2023-3-1 19:28
青云桥具体在哪里嘛!

綦江人文版,半个月前发了的《綦城向东第一铺的青云桥①——俗名淹没了本名》,里面有地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綦江在线免责声明:
1.本论坛所有帖子仅代表作者本人意见和观点,不代表本论坛立场。
2.请尊重网络道德,不发表污言秽语,不侵犯他人的权利和个人隐私。
3.请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不发布违法、违规信息,并对自己的行为承担全部民事和刑事责任。
4.请遵守论坛规则和版规,不进行刷屏、重复发帖、恶意顶贴、恶意灌水等行为,若有违反,有权予以删除。
5.严禁对本站复制和建立镜像,转载本站原创内容需获得本网站授权,同时需注明出自“綦江在线( www.qj023.com)” 。
QQ|联系我们|綦江在线 ( 24小时举报:13002367666 邮箱:2433943356@qq.com 渝ICP备14004530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3-85883000 渝公网安备 50022202000007号)

GMT+8, 2024-12-5 10:19 , Processed in 0.100824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綦江在线 (www.qj023.com)| AI 画廊

© 2008-2023 qj023.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