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服务志愿者深入新盛街道开展调查,探寻李凤相关遗迹。通讯员 碧云天 摄
文化服务志愿者在新盛街道四坪村李培兴家中查找比对李凤信息。特约通讯员 杨友钱 摄
文化服务志愿者多次深入新盛街道寻找李凤遗迹等相关信息。特约通讯员 杨友钱 提供
文化服务志愿者多次深入新盛街道寻找李凤遗迹等相关信息。特约通讯员 杨友钱 提供
文化服务志愿者多次深入新盛街道寻找李凤遗迹等相关信息。特约通讯员 杨友钱 提供
前三期“綦走发现”文,先后从不同角度介绍了明代綦江两位李凤——永城李凤与新盛李凤,并做出永城李凤百龄修志几率为零,明万历《綦江县志》由新盛李凤执笔编修的判断。本期将继续分析考证,尽可能还原历史真相。 多“字”多“号”,并不鲜见 据《新盛乾隆李谱》记载,新盛李凤,字“竹陞”,而非字“梧菴”。这是《永城李谱》(根据明崇祯,清嘉庆、道光、光绪,民国等老谱,于1994年重修)认为明万历《綦江县志》的编辑是永城李凤的重要依据。 文化服务志愿者们推测,因古人称谓既有名、字、号的区别,又有一人多字、多号的常见现象,“竹陞”“梧菴”只是新盛李凤的不同字、号。 比如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又号“紫阳”。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年)状元,成都新津人杨慎(1488~1559年),字“用修”,初号“月溪”“升庵”,又号“逸史氏”“博南山人”“洞天真逸”“滇南戍史”“金马碧鸡老兵”等。綦江第一翰林陈铭,字“警堂”,一字“西轩”。清《綦江县志》编辑罗星,字“稼崖”,一字“灿之”,号“春堂”(据吴泽棠撰《春堂夫子罗星年谱》)。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竹陞”“梧菴”,皆出《庄子》 从古人“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号以寓怀”的传统来分析新盛李凤的名、字、号,也许我们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名“凤”,字“竹陞”,符合古人“注释式”取字的原则。“凤”与“竹”组合,即“竹凤”,因“传说凤鸟非竹实不食”而代指“凤凰”。按成书于战国至汉代初期的《山海经·南山经》,“又东五百里曰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皇,凰的古字),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的记载,“凤凰”承载道家“德、义、礼、仁、信”的道德要求。 名“凤”,字“梧菴”,“菴”同“庵”,取自“凤栖梧桐”之意。“凤”与“梧菴”扣合严密,符合古人“扣合式”取字的原则。“梧菴”又寄托了新盛李凤“凤凰择木而栖”,引喻贤才择主而侍的情怀。文化服务志愿者们猜测,“梧菴”可能不是新盛李凤的“字”,而是“号”。 “凤凰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明非而止,是为不争。”典出约成书于战国中后期的道家学派经典著作,《庄子·秋水》中的《惠子相梁》。悟读原文可知,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雏,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 显然,“竹陞”“梧菴”都出自《庄子》,新盛李凤以此为字、号,表明其鄙弃功名利禄的立场和志趣,讽刺世间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 客籍云南,受益元阳 清《綦江县志》卷之七《潜德》篇载,“李凤……自号曰‘元阳子’。”李凤撰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的《重修白云观碑志》中,也有“时值邑人‘元阳子’静摄于此”予以佐证。 新盛李凤的父亲李文相,清道光《綦江县志》卷之七《仕绩》篇载,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任云南右卫知事(治所在今昆明市,明洪武十五年,即1382年置)。冰蘖自守,刚介不阿。解组归,家徒壁立,乡人重之”。他在云南做官期间,可能结识明代云南巨儒:明嘉靖五年(1526年)大理籍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李元阳(1497~1580年)。 李元阳于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即借奔父丧,弃官回乡40年至寿终,重要学术活动就是致力于方志编写,先后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四十二年(1563年)编成两部《大理府志》,又于万历四年(1576年)完成《云南通志》。 在《新盛乾隆李谱》中,另有“(李洪明长子,李凤堂叔)李文郎、■氏,墓在云南可渡桥(今云南宣威与贵州威宁交界)”的记录。说明李文相于明嘉靖年间在云南做官时,还有新盛李氏族戚在云南谋生。再结合新盛李凤出生于明嘉靖年间等史实推测,新盛李凤可能出生在云南,少时求学于云南,甚或得到李元阳的点拨,因崇拜李元阳,谦称晚辈而自号“元阳子”。这也恰好解释了巴县知县王尔鑑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1年)修成的《巴县志》中,误认为他是滇南(昆明以南)人的原因。 相反,永城李凤及其父祖没有云南经历。他与李元阳的年龄相差不大。李元阳的学术影响力得到全国学界认可,让从未出过远门的渝南黔北读书人知晓,最早可能性也在明万历晚期(1600年以后)。彼时永城李凤假如仍在世,也是耄耋高龄甚至百岁老人,再自谦“元阳子”,不符常理。 同乡“升庵”,矛盾“陞”“菴” 无独有偶,前面提到的四川籍名人杨慎,因为大礼仪之争而铩羽仕途,明嘉靖三年(1524年)七月起被放逐云南永昌卫,直至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72岁辞世,旅居滇南三十余年。他为白族修史是其重要成就之一,还是前节所述李元阳的挚友。 细查杨慎简历,流放云南期间在友人帮助下,曾多次旅居昆明,晚年更是长住昆明。新盛李凤父亲李文相,嘉靖年间恰在昆明做官,作为当期的四川籍官员,他乡听到故音,分外亲切,给予杨慎一定方便,甚或交情匪浅,新盛李凤得以受教于杨慎,皆有可能。 查清《綦江县志》,收录有杨慎父亲杨廷和的《送萧建中令綦江序》约700字,特别是其中“綦江于重庆为属邑,其俗质柔,号称易治……户部主事刘君定昌(明成化十一年,即1475年乙未科进士),綦邑人也。侯之任以嫌不肯有所可否,白余左右,求为文赠之,遂不复辞,而告之以此”数句,足见杨廷和对綦江相当了解。 而杨慎在流放云南期间,也先后于明嘉靖五年(1526年)因父亲杨廷和患病,明嘉靖八年(1529年)因父亲逝世,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受友人邀约,至少3次返回四川。他留下的《夜郎曲三章》《夜郎溪》可以证明曾经过綦江,而綦江新盛又恰是綦江往重庆、成都方向的必经之地。 杨慎过境綦江,特别是踏上新盛土地时,无论是于父亲杨廷和,还是因李文相,萌生特别感怀,都属人之常情。兴许,他还为李文相与家乡宗亲间的联系,带过书信,从而更是密切了新盛李文相与他的同乡情谊。 而杨慎,最为知名的“号”,就是“升庵”。“陞”同“升”,“菴”同“庵”。因为父辈的上述因缘,新盛李凤取“字”或“号”时,通过拆分杨慎的“号”,稍作变通为“竹陞”“梧菴”,表达对杨慎的崇敬,情理上也说得通。 并且,古人取“名”“字”“号”时,有矛盾式方法。如朱熹,字“元晦”。熹是天亮,晦是黑夜。同理分析李凤的“竹陞”“梧菴”,“陞”有冉冉升起的活力,“菴”为栖居之地,有蛰伏隐居之意。“竹陞”“梧菴”为同一个李凤的“字”,或“号”,概率又增。 文化服务志愿们由此推测,新盛李凤,字竹陞,一字(或号)梧菴,自号元阳子。至于《新盛乾隆李谱》为什么没有记载“梧菴”“元阳子”,可能属于明末清初綦江地区战乱频繁,文献散失的漏记。且古人的“名”“字”“号”,后世典籍记载不一定全面周到,比如罗星字“稼崖”,一字“灿之”,清《綦江县志》就没有记载。 综上,在《永城李谱》不能自圆其说的前提下,明万历《綦江县志》的编辑李凤,是明代思里岺狮坝(今新盛一带)人,最有可能。 笔者手记 一座磨滩桥,引发诸多考证。“綦走发现”文化志愿服务团在比对《永城李谱》《新盛乾隆李谱》,清道光《綦江县志》,清光绪《四川綦江县续志》时还发现,清光绪《四川綦江县续志》中仅有的两座宋代古墓(进士李坤墓和进士李时成墓),以及两座明代古(李文相墓和李凤墓),均在今新盛一带。《新盛乾隆李谱》亦有记载,但清道光《綦江县志》并未收录。 文化服务志愿者们推测,原因可能是罗星在清道光年间编辑县志时,并没有分析《永城李谱》中李凤及相关人物的生辰逻辑和编明万历《綦江县志》的依据等,也没有访察《新盛乾隆李谱》,自然也不知道《新盛乾隆李谱》中还有个新盛李凤编辑明万历《綦江县志》的记录,缺乏对比详考,导致推断失误。 今天距李凤明万历年间编修《綦江县志》已经417年,考证何其艰难。正如罗星《读李梧菴志稿并叙》末二段,“綦走发现”文化服务志愿者们感慨良久: 先生遗稿在,触手几摩挲。可奈沧桑易,都教缮写讹。文章非面目,事类或偏颇。独有南州治,当年人察多。 梧菴原自好,何必又元阳。入道多因晚,逃名名自扬。群公甘袖手,独力喜成梁。深惜伊人去,遗踪竟渺茫。 (全文完) 特约通讯员 杨友钱 通讯员 廖代银 总编辑:孙萍 值班编委:周祥章 编审:谭禄柳 编辑:陈欣然 审校:付毅 熊秋平 文章来源:大美綦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