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村民采茶。记者 吴荣凯 摄
编者的话
綦江历史悠久,土地肥沃,特产丰富,历史上曾有多种特产被列为贡品。为助力品牌打造,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我们经查阅綦江相关史志资料,充分发掘綦江历史文化资源,走访梳理相关记载,特推出“綦江历史上的贡品”系列报道。
綦江茶叶古今驰名。在綦江茶叶家族中,许多人都知道有古剑山茶、东溪白茶,但对瀛山细茶可能知道的人就很少了。而它在明朝嘉靖年间可谓名噪四方、独领风骚,还被嘉靖皇 帝钦点为朝廷贡品。
机缘巧合走进朝堂
瀛山细茶被列为贡品,在石角民间流传盛广。而在书面记载上,目前只发现《綦江街镇历史文化丛书·石角篇》略有提及,然而它如何成为贡品也没有任何记载。那么,它又是怎样成为贡品的呢?我们在采访中得知,瀛山细茶被列为贡品纯属机缘巧合。石角镇新农村现年76岁的老村干部周先良介绍,他家自涪陵迁来该村已有11代了,听先辈们口口相传,瀛山细茶早在明朝时期就远近闻名,它成为贡品与白云观很有渊源。
据《綦江道光版县志》记载,明嘉靖31年(公元1552年),江西道士杨常符携徒弟王白云,游历寻找修真之地,行至老瀛山西南角,见此山形如符师授图,欣然而止,乃在此修建道观。挖掘地基时得一墨砚,上有“白云古砚”字,命名白云观。
周先良介绍,王白云等道士在修道之余,经常采山茶以作饮品解困。王白云之徒杨太明(号蠢钝子),感到穿行山间采茶甚是麻烦,便从山中挖来3株健壮的细叶茶苗栽在观前,就是现在道观前面那棵白果树处。几棵茶树长得非常茂盛,每年采摘可制茶几斤。该茶泡出品饮,格外清香,自称“瀛山细茶”。茶叶产出不多,道观里常在重要节点或来了珍贵客人才拿出来分享。
时间过了几年,有一年夏天,綦江知县听说白云观香火旺盛,便带着随从上山敬香。道长听说知县来观,乃安排用瀛山细茶接客。知县端过茶杯,便觉一股清香迎面扑来,顿觉神清气爽;观察茶汤,清澈泛绿;细细慢品,其味无穷。他忍不住赞叹:“竟有如此好茶!”知县问其原委,又出外观察几株茶树,见其枝繁叶茂,生机勃勃,仿佛很有灵气一般。面向道长感叹道,难怪此茶好喝!便带着请求的语气问道,此茶可否分些与我?道长见知县开口,也不便拒绝,便分了一半送与县令。
知县如获至宝,珍藏县衙,平时自己也舍不得享用,遇有重要客人到来才拿出招待。是年秋天,皇 帝派出巡察使到西南一带巡察,其中一名来到綦江县衙。知县安排衙役特泡瀛山细茶接待。巡察使端过茶碗,轻轻提起碗盖,便觉清香扑鼻,轻吸一口,咂咂嘴儿,感觉如兰在舌,沁人心脾。向知县问道,此茶可曾加过香料?何处得到?
知县如实作了回答。巡察使请求道,可否送些与我,回京复命时也可呈送圣上。知县全部拿出,包好送给了巡察使。
巡察使回到京城,在向明世宗朱厚熜呈报巡察情况后,见皇上心情甚好,便将从綦江带回的瀛山细茶呈了上去,并禀报了茶叶来历。此时的明世宗信奉道教,得知此茶产自道观,心里多了几分欢喜,即令泡上品尝。明世宗端上茶杯微微一抿,但觉芬芳甘冽,口鼻生香,清醇怡人。喝腻了龙井、铁观音、碧螺春的明世宗龙颜大喜,着让巡察使传令下去:年年上贡。
蕙质兰心成为珍品
瀛山细茶成为贡品后,以新农村为核心区域的瀛山之下便开始普遍种植,大家为了保证品质,都到白云观前3株茶树上采摘茶籽育苗栽植。
“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村民为了保障粮食生产,茶树多在房前屋后田边土坎栽植,不像今天这样有几十几百亩的规模。”周先良介绍说。
“我们新农村是‘瀛山细茶’的核心出产区。村里海拔多在650至750米之间,这是最适合茶树生长的区间。再加村内土层深厚肥沃,经常云雾缭绕,雨水充沛,植被丰茂,并且土壤属弱酸性,富含硒元素,生产的茶叶自然品质很好。瀛山细茶能成为贡品,给这方水土有极为紧密的关系。”新农村党总支书记刘伟认为。
“瀛山细茶晶莹剔透、香气清纯,口感醇厚,尤其是在清明以前采摘的‘明前茶’品质最佳。”谈到“瀛山细茶”品质,周先良接过话题。
刘伟介绍说:“目前我们生产的茶叶,送经检测,其茶多酚含量17.9%、儿茶素含量12.57%,大大超过技术指标要求。所以喝起来绿茶清香、红茶细腻。” 周先良说,成为贡品的“瀛山细茶”,大都是从綦江船载走水路经重庆出川的,船上只要装有瀛山细茶,船尾就会产生一团水泡子随船而行,奇怪的是如果将茶叶卸下,船尾水泡子就自然消失了。那时行船,瀛山细茶是小偷都偷不走的。
据周先良介绍,解放后基于茶叶生产的深厚底蕴,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了规模种植,当时产出的茶叶在整个重庆都享有盛名。“我们采摘的茶叶粗制后,直接交到重庆茶厂再加工。该厂的收茶人员一见我们去交茶都非常热情,并将我们上交的茶叶单独存放。当时我问他为何如此?他说,你们的茶叶品质好,要单独加工出售。”谈起这事周先良很是骄傲。
新农村种植的茶叶品质很好,当时重庆市内一些区县专门来到村里取经。据周先良介绍,1970年代初,当时的万县地区就专门派过好几十人到村里参观考察,学习探讨栽培经验和制茶技术。
令人遗憾的是,在2000年前夕因种种原因,村里的茶山就渐渐荒芜了。
乡村振兴走出历史
新农村有着悠久的种茶历史,也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然而由于地处偏远,交通闭塞,在迈入小康之前,该村还一直戴着市级贫困村的帽子。
进入2010年以后,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新农村茶叶种植又应运走出了历史。2017年开始,该村在挂钩单位和驻村工作队的支持下,积极盘活土地及闲置房屋等资源要素,茶叶产业又从沉睡中醒来了。经过几年来的发展,目前全村种植总面积已有380多亩,茶树总量达到150余万株,全年可采摘鲜茶1万多斤,带动就业300余人,市级贫困村的帽子早已不翼而飞了。“今年产值可突破100万元大关。”刘伟兴奋地说。
“为了做大茶叶产业,我们还成立了欣农茗峰茶业有限公司,进一步加强了茶叶生产规范化管理。”刘伟介绍道。据了解,该村鉴于原来瀛山细茶的品种已经繁衍变异,现在栽植的茶树多是从外地引进的高产优良品种,还经常邀请西南大学教授、区科技特派员等来村培训指导。
“茶叶生产,制茶是一个关键环节。为了提升制茶工艺,我们专门修建了300余平方米的标准化生产车间。还投入近30万元建设冻库,购置杀青机、揉捻机、烘焙机、扁形机等10余套设备,并加强上岗人员技术培训,现在一年可完成制茶1300多斤。”刘伟说。
据了解,在发展绿茶的同时,该村还着力开发红茶产品,并专门修建了200余平方米的红茶生产车间,添置了萎凋、精揉、发酵等多种设备,聘请了两名红茶制茶师提供技术指导。目前已先后推出红砖、红饼、红颗粒等3种基础型红茶产品,实现年产量800余斤。
随着茶叶产业的发展,该村已先后注册有“瀛峰雪”“瀛山春绿”两个绿茶商标,还聘请专业人员对茶叶包装进行提档升级,也设置了“二维码”。如今,“瀛峰雪”已成功评为綦江十佳名优农产品。
目前,该村正借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东风,以茶叶产业发展为牵引,不断优化环境设施,先后配套建立了“乡情茶室”等设施,大力推进茶旅融合发展。“近年来,我们已先后开放了制茶车间,推出了采摘体验等多项‘沉浸式’项目,还举办了‘品新农茶香、话乡村振兴’主题采茶节活动等。”刘伟介绍道。
“作为贡品的瀛山细茶,过去影响很大,但是毕竟已经成为历史。现在我们要借助它的影响,进一步加强品牌打造,重振它昔日的威名。”刘伟表示。 漫步村内,只见“花卉”景观带和李家山水库的环湖人行步道格外抢眼,5座观景凉亭和10余处特色景观错落有致,整洁的公路环绕在14座茶山之间,全村都弥漫在茶叶的清香中。在云雾缭绕中,我们仿佛看到,瀛山细茶已从历史中大步走来。
文/刘克洪 石汉谋 图/均为资料图片 原标题:瀛山细茶 綦江历史上的贡品系列报道之一
来源:重庆綦江网 https://www.cqqjnews.cn/qijiang_Department/Department51/2023-11/22/content_4576932.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