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綦江区有个地方叫小鱼沱,常住人口虽少但还有赶场
洋渡河边有个小场镇叫小鱼沱,这里曾是土台镇的场镇驻地,2001年土台镇撤销并入赶水镇。小鱼沱位于綦江区南部,距离綦江城区57公里,距离赶水镇12公里,是因铁矿资源开采而兴起的小场镇,后因铁矿资源的枯竭,曾经热闹非凡的小场镇逐步冷清,不过凭借其人口基数,小鱼沱仍旧是小鱼沱,只不过比不起当年的 繁荣,但仍保留赶场的习俗。
河流的旋湾在重庆民间叫沱,旋湾有很多鱼逗留,人们经常来这里打鱼,人们也称这里为鱼沱。上游500米的地方有一个比较大的旋湾,当地人称之为大鱼沱,下游不远处的旋湾较小,当地人亦称之为小鱼沱。小鱼沱最后成为小场镇皆因綦江铁矿的存在,也因綦江铁矿的存在最后成立土台镇。
土台镇原场镇驻地在綦江铁矿本部,1970年土台镇政 府搬迁至小鱼沱,綦江铁矿本部其最高峰时在职职工近5000人。綦江铁矿本部搬迁至小鱼沱后也将这里的繁华程度推向另外一个高度,比起綦江河边的赶水镇还要热闹。职工的高收入和超强的消费能力,比起没有固定工资的当地村民,购买力更是无法比拟。物资匮乏的年代,地方没有的小鱼沱这里都不缺,方圆50里内的村民都喜欢来这里购物,毫不客气的说小鱼沱就好比做是山间的“小香港”。
洋渡河一带从宋代起就有开采铁矿炼钢铁的记载,形成规模的是在抗战爆发后。1938年华北、华中、沿海的大城市相继沦陷,国民政 府为应对持久战将大城市的工厂搬迁至内地,重庆是当时的陪都,工厂内迁大多数都落户重庆。武钢亦是如此,内迁至重庆后因战事需要加紧复产,此时急需铁矿石,綦江铁矿就此应运而生。
整个抗战期间,綦江铁矿公开采19万吨铁矿石,为地方炼铁工业和抗战事业做出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綦江铁矿更名为西南工业部101厂,隶属于重钢矿业下属的矿山,是重钢集团铁矿石主要供应基地。随着设备的升级和开采技术的不断更新,綦江铁矿的开采量也随之增长,整个70年代铁矿石开采量将綦江铁矿旗下的大罗、平硐、土台、麻柳滩、白石五个矿区总计超过60万吨。
1970年至1979年是綦江铁矿的黄金10年,然而黄金期过后已进入衰退期,1979年之后随着资源的枯竭,开采成本逐年加大,铁矿石含二氧化硅高、品质低等原因,铁矿石被限量开采。1989年綦江铁矿正式封井,停止一切采矿生产,綦江铁矿停产后生活区有少部分退休职工居住,大部分职工被分流到其它兄弟单位,部分返回原籍,小鱼沱亦开始冷清。
说起綦江铁矿不得不说重庆钢铁工业的传奇人物吴举宜,吴举宜是一位爱国企业家,更是綦江铁矿的奠基人。吴举宜在上海求学期间正值抗战爆发,上海沦陷后返回綦江,继承父业出任复兴隆铁号经理,而复兴铁号地址就在土台。1937年吴举宜联合13家铁厂成立东源实业公司,吴举宜任董事长。
东源实业有限公司旗下有土台方圆百里内的5个矿区和东源铁厂,并在1939年将东源实业办事处搬迁至东溪镇。东源铁厂主要生产铁锅、盐锅、农业用具、还有各类生铁。全国解放后东源铁厂更名为国营东源炼铁厂,吴举宜任厂长兼总工程师。1957年东源炼铁厂搬迁至三江,也就是后来的四钢厂。吴举宜过世后其墓还安葬在四钢厂附近,逐渐其对四钢厂的不舍与眷恋。
土台镇搬迁至小鱼沱后,修建两座铁索桥,将两岸连接起来,方便村民出行的同时让小鱼沱更加的繁荣。村民背着背篓,挑着农副产品,商贩们拉着货物去小鱼沱赶场,都要经过这两座铁索桥。铁索桥后来有变成水泥墩桥,但却隐藏不住其铁索桥的本质,不论什么时候这两座桥仍旧担任其职,为村民提供方便。
5月30号来到小鱼沱看到有很多人在这里聚集,第一感觉就是赶场,不知道小鱼沱的赶场时间是不固定日,还是按尾数为0的天数赶场。綦江南部的赶场,就知道藻渡是369,赶水是147,其它的地方就晓不得了。看到这么小的地方还保留有赶场感觉挺意外的,尽管比不上几十年前的热闹,但起码这里还算一个场镇。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也是一个地方活跃气氛的体现,远离城区而逐步冷清的小地方去过的不在少数,看到的大多数都是留守的老年人,而小鱼沱这里还能看到众多的年轻人和小孩,也证明这里还保持一定的活力。但是这里创造空间有限,土地贫瘠,失去主打产业的小鱼沱未来何去何从还真是个未知数。
近半年没有出远门,极少吃到豆花饭,来到小鱼沱,看见有豆花饭就来一份。据说小鱼沱这家豆花饭馆冷场天是不开门营业的,只有赶场天的时候才能吃得到,来到小鱼沱正好遇上赶场,算是此次前来游玩最大的荣幸。现在的公共交通很方便,东溪古镇至石壕的公交车每隔一个小时就走一趟,很方便。来到小鱼沱不仅可以参观土台矿区、还有小鱼沱至铁岚垭的铁路,往前两公里的兵工厂旧址,喜欢乡镇游的朋友有时间何不前来走走看,预祝大家旅途愉快。
本文是记事性文稿,见物说物,见其所想,所想所写,如有不对的地方,坚强的后盾。谢谢广大读者阅读本文稿,敬请给予建设性意见。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