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1838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相继辞官的綦江“兄弟进士”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楼)楼主
发表于 2022-7-20 09:42:3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重庆 重庆
相继辞官的“兄弟进士”仨

荣昌伍氏族谱相关信息记载


文史爱好者现场测量    通讯员 微风轻轻 摄


牌坊“兄弟进士”一侧    通讯员 杏胡 摄


2022年7月6日、13日,本报先后以《綦江有一座“父子重光”古牌坊》《古代綦江的家庭助廉立德典范——伍绍曾》为题,解读了“崇祀乡贤”“兄弟进士”牌坊这一脉伍氏入綦先祖伍绍曾。本期将对他进士的儿子及部分后裔作介绍。


“京漂”第一人——伍濬祥


根据《伍濬祥乡试硃卷》“字二孜,号琼甫,嘉庆甲子年七月初十日吉时生”及清《綦江县志》“殁年七十”,伍绍曾长子伍濬祥其生卒年为1804年~1873年。伍濬祥16岁就考取重庆府试第一名秀才,21岁时贡入京师国子监学习并取得做官资格。据荣昌《伍氏族谱》(清末抄录自广东兴宁大(音tài)山下老谱),他27岁在京师考取举人后,分配到专收清太祖努尔哈赤旁系子孙(宗室非皇族)的学校——觉罗官学任汉书教习,当上了“京官”。伍濬祥成为綦江伍氏乃至清代綦江进京做官第一人,在朝廷与綦江之间牵线搭桥,至少为伍氏或綦江甚至重庆后来者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奠基作用。至于相关介绍说伍绍曾因邓仁堃(1831年~1836年任綦江知县)升调京师而随京,后受荐贵为皇族子弟之师,如此显赫经历,清《綦江县志》却无记载,且彼时伍绍曾已设教家塾,任邓仁堃师爷的是湖南长沙副贡生屈伸,邓仁堃也无京官履历,笔者由此推测,可能是将伍濬祥的该任职经历夸大移植的结果。


伍濬祥32岁那年,被赐“进士出身”,初授户部主事,经管财政赋税,再跨上一个“京官”台阶。按清朝“人中进士,上者期翰林,次期六部京官,更多外放知县”的授官规律,伍濬祥仅二甲第63名的成绩也能为京所用,相比清嘉庆七年(1802年)恩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綦江人陈铭在考核后却是被外放浙江知县(详见本报2022年3月30日第四版《綦走发现》之《綦江第一翰林——陈铭》)的安排,这不禁让人揣测,或许是伍濬祥中进士前曾在宗室学校为师,积累了不少人脉加持的结果。同样,相继进京的兄弟伍辅祥(二甲第77名)、伍奎祥(三甲第21名),也在进士榜排名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前者能初授工部主事,后者能即用知县(一般都是候补知县),不能说没沾大哥的光。

咸丰元年(1851年),伍濬祥升贵州司员外郎,官至御史,走上了人生最高光的时刻。意想不到的是,正当壮年的伍濬祥,第二年即乘父丧丁忧,辞官回乡在江津东川(今重庆七中前身)、綦江瀛山两书院,教书为乐。清《綦江县志》卷之十一《艺文》篇载有伍濬祥五言古体《示东川书院同学诸友》一诗,其中:


“我读七儒辨,所重惟道德”揭示了他更加推崇道德修养。


“天地生此人,自待不可薄。淑身而淑世,担荷将话讬。上思格君心,下思拯民瘼。际会及风云,展布匡时略”“吾生有天幸,早看长安花”等数句,表达了他曾经也有过大展宏图的抱负。


“版曹十七载,虚负好年华”“回忆趋庭训,兢兢念恐差。此心期共证,相长望无涯”等句,道出了他17年户部为官的战战兢兢。


“莫学信天翁,终身如梦梦”“努力爱春华,光阴勿虚掷。换骨有金丹,搏风振羽翼。我亦有荣施,笑看泥金帖”数句,既是对儿孙、生徒的谆谆教导,也道出了对他们寄予的厚望。


“同台例应避,非我恋烟霞”可能就是他48岁辞官的理由——兄弟伍辅祥也是御史,要懂得回避。也许还有个担心——两弟兄都是御史,会得罪更多高 官显贵。


“蓝田玉虽美,追琢乃成章。”据伍濬祥的来孙伍家宇介绍,伍濬祥子伍懋怀娶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的抗英将领、道台衔台 湾知府(咸丰元年任)黄开基的女儿,曾孙伍善从(字爵宜)民国期间赴日留学庆应大学经济科,归国后初任职河北省财政厅(署天津),后聘任四川省财政厅盐运税收使(署自贡),晚年还掩护了中 共 地 下 党 员伍大全(在 国 民 党 反动派制造的重庆“11.27”大屠杀中牺牲的渣滓洞烈士)在綦江的活动。


“经魁”联“进士”——伍辅祥


伍绍曾次子伍辅祥(字翰屏)生卒年应为1811年~1883年。道光十四年(1834年)乡试经魁举人(第3~5名),道光十五年(1835年)联捷进士。经查阅清《綦江县志》《四川綦江县续志》,在綦江科举历史上,经魁举人共4人,另三位分别是道光元年(1821年)辛巳恩科罗星、同治六年(1867年)丁卯科林简廷、光绪二年(1876年)丙子科陈树梁;“举人——进士”联捷仅3人,另两人是明万历十六年戊子科(1588年)举人、十七年己丑科(15 8 9 年)进士杨为栋,清道光二十年庚子(1820年)恩科举人、道光二十一年(1821年)辛丑恩科进士陈洪猷。足见伍辅祥的科举成绩在綦江的荣光。


尤为出彩的是,他三年御史任期,弹劾道级以下官员近30名,连陕西抚臣、云贵督抚等权要,都不畏惧,堪称綦江“包公”。关心家乡百姓疾苦,向朝廷疾呼围绕处理盐枭、只向厂家和出省商收税促进省内自由贸易降低盐价、否定盐税摊入终端零售价加重百姓负担等变通盐法,酌提官仓急济防堵楚匪,划清边界解决川黔两不管缉捕难等。


太平天国起 义后,清廷为筹措军费,以所谓币制改革滥发大钱、票钞,导致通货膨胀。咸丰四年(1854年)十二月,伍辅祥上折揭发“前具呈时所云数百家实无一人,所云邀集公议者本无其事,不过空中楼阁,美词耸听,欲借立局已渔利耳。”还认为“以户部自有之财,可自为之事,而以不可信、不能垫款的商人来办理此事,实为开门揖盗的行为。”其言诤诤,逆耳忠心。


据《大清历朝实录》(日本大藏出版公司,1937年影印出版),咸丰六年(1856年),河南、山东发生严重蝗灾,伍辅祥条奏的“捕蝗要除蝻,给价收买蝗子”鼓励百姓积极治蝗,勒令地方官亲自督捕且“不得因查灾转致扰民”等《治蝗诸法》,得到咸丰皇 帝首肯,要求各地严格执行,对防治蝗灾起到了重要作用。


咸丰七年(1857年),年仅47岁的伍辅祥终于明白5年前长兄伍濬祥急流勇退的良苦用心,告病辞官。回川后,辞官不辞担当,仍办理全川团练,竭力维系社会稳定。面对时任知县不愿按四川总督文格要求裁撤各属杂派,变通转设黔中运道夫马局,綦民不堪重负时,上书为民请命,知县反而控告他聚众抗粮,“时东乡适以此兴大狱”,差点惹出祸端。


循声颂“三晋”——伍奎祥


根据清《綦江县志》载,伍绍曾幼子伍奎祥(字七桥,号纬东)“同治元年(1862年)卒,年仅五十”,按中国计虚岁传统可反推其出生于1813年。道光十七年(1837年)乡试举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丁未科进士。


在清《綦江县志》卷之十二《艺文》篇中,笔者查到了他在赴山西做官途中所作的七言律诗《丁未仲秋之官晋阳途中口占》,其中写到“携将往日循良谱,冀植他年蔽芾棠。瓣祝椿庭常健饭,潘舆迎养愿先偿”,并注“先高祖拙斋公官洛阳有政绩”12字。“棠”即“甘棠”,与“蔽芾”都是颂扬循吏的政绩和遗爱,椿庭指父亲。结合上期綦走发现《古代綦江的家庭助廉立德典范——伍绍曾》文中,发掘的其父伍绍曾刊刻《民说》《下车首政三十二条》《当官功过格》《居官指要》《在官法戒录》等50余种吏治书目,教导子孙为官要义,鞭策他们循良的经验。以及了解到的伍奎祥兄弟的高祖伍青莲是康熙己卯科(1699年)举人,康熙丙申年(1716年)任云南省知县,雍正壬子年(1732年)任河南省洛阳县知县兼署河南府等史实。这几句诗表明了伍奎祥在父亲伍绍曾的谆谆教导下,立下做官要取得高祖伍青莲那样的政绩的志向,以回报父亲健康长寿。


确实,据清《綦江县志》载,伍奎祥在山西任知县期间,整治考风、拔除贿选恶风,寒士得以改变命运,其他重惩刁民、责革恶吏等举措,赢得“循声颂遍三晋”。并赢得了阳高县(今属大同市)“数百人跪迎道左,同声呼青天父母者”,垣曲县(今属运城市)“群情罔不折服”的循良吏美誉。


但是,他在山西仅为官5年,趁咸丰二年(1852年)父丧丁忧之际,即不乐仕进,从此归伏田间。作为一颗政坛新星,为什么在年富力强的39岁就放弃大好前途呢?


《丁未仲秋之官晋阳途中口占》一诗中写到“十月晨昏欣共侍,两家眷属远相望”时,特意加注“去岁仲冬到京迄今十月,燕蜀两地未遂团圆,心殊耿耿”,言明对阖家团圆小日子的渴望。在另一首七言律诗《琼甫、翰屏两兄长责余不常寄书,并谆谆以携眷赴晋为劝,赋此见意》中,“欲作家书字几行,临池无奈九回肠。累多恐触亲帏听,乐少原从宦境尝”,更是道出了离开家乡,外地做官失去家庭温暖之苦。为什么又不听二位兄长“携眷赴晋做官”的劝告呢?该诗接下来两句“三径未荒凭仆理,一经早授为儿忙。年来事事安排定,仍自单车赴晋阳”道出了不愿在做官之地为家庭所累的决心。


伍奎祥慧眼识人,见一青年后生王在隆虽家贫羸弱,但“芳龄称颖异”,便将女儿许配给他,支持他求学进取。当上乘龙快婿的王在隆,更加意气风发,咸丰九年(1859年)考取举人,同治十年(1871年)又登进士,即分发浙江知县。


嫡子伍懋郇,《大清历朝实录》有“以缉盗酿命。革云南禄丰县知县伍懋郇职并讯办”的处理。笔者结合其后又有两省四县知县经历分析,试着还原当时事实:因盗贼横行,其采取重刑严惩的极端做法还百姓安宁。因不受请托斩立决,得罪豪强,被指责用刑过度,上告朝廷革职,亦在所不惜。颇有“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风范。风头一过,朝廷惜才,后转隶河阳、平夷、浪穹,山西阳高等地知县,继续主政一方。


正如上期《古代綦江的家庭助廉立德典范——伍绍曾》文所述,伍绍曾将立德助廉的防线前移到家庭,才有了三个儿子先后高中进士,濬、辅同日升迁监察御史,多次上奏机密,疏解朝廷急难,但又不愿同流合污,相继辞官,无声反抗清政 府的腐朽统治的结果。

这脉伍氏,还有什么值得探究的呢?如有兴趣,请继续关注下期《綦走发现》之《綦江“崇祀乡贤”古牌坊的启迪》。


文/通讯员 杨友钱

来源:重庆綦江网

https://www.cqqjnews.cn/qijiang_Department/Department51/2022-07/20/content_4550171.htm


(2楼)沙发

发表于 2022-7-20 09:43:1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欧洲
(3楼)板凳

发表于 2022-11-2 07:11:41 来自手机版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 重庆
多见不择手段谋上位的,这样的三兄弟确实是奇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綦江在线免责声明:
1.本论坛所有帖子仅代表作者本人意见和观点,不代表本论坛立场。
2.请尊重网络道德,不发表污言秽语,不侵犯他人的权利和个人隐私。
3.请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不发布违法、违规信息,并对自己的行为承担全部民事和刑事责任。
4.请遵守论坛规则和版规,不进行刷屏、重复发帖、恶意顶贴、恶意灌水等行为,若有违反,有权予以删除。
5.严禁对本站复制和建立镜像,转载本站原创内容需获得本网站授权,同时需注明出自“綦江在线( www.qj023.com)” 。
QQ|联系我们|綦江在线 ( 24小时举报:13002367666 邮箱:2433943356@qq.com 渝ICP备14004530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3-85883000 渝公网安备 50022202000007号)

GMT+8, 2024-11-22 00:50 , Processed in 0.092440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綦江在线 (www.qj023.com)| AI 画廊

© 2008-2023 qj023.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