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扶欢镇概述 扶欢镇位于綦江东部,东邻万盛区关坝镇,西接本县东溪镇,篆塘镇,南和赶水镇相连,北与石角镇接壤,平均海拔505米,地势平坦,物产丰饶,素有“扶坝”之称。距綦江政 府所在地39千米,幅员面积63.78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0796人(2020年统计)。
扶欢三面环山,一面临河,怀拥平坝,中部约30平方千米地势平坦,素有“扶坝”之美称。扶欢是传统农业镇,其杂交水稻、大萝卜和花椒是三大特色产业。
扶欢路网纵横,交通便捿。万犁公路13千米过境,连接渝黔高速和綦万高速;两河口至扶欢公路与国道210线相交;三江至扶欢公路连接綦江城区;建设中的关坝支线铁路起于渝黔铁路线赶水北站,止于扶坝站,全长约13千米。
扶欢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唐朝设溱州于扶欢,管辖周围数百里;宋朝时哲宗HD为表长沙太守赵高峰(扶欢赵家湾人氏)清正廉洁,特赐“青莲院”,后建崇恩寺,现坐落于场镇旁;清末为川黔驿站,是柞蚕丝集散地;抗日战争时期,出生于扶欢的杨怀将军屡立战功,英勇杀敌,碧血沙场。
扶欢潜力巨大,前景美好。綦江扶欢煤电化园区是綦江工业园区的6个组团之一,规划面积1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煤化工产业。
綦江工业园区扶欢组团规划面积4.32平方公里,四至范围东至綦万区界,西至扶欢镇盘石村,南至缺欢镇小卷洞村七组,北至扶欢镇东升村十二组。主导产业为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材料、精细化工、化工医药、电镀等产业。
二、扶欢历史沿革 (一)、隋唐时期 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朝廷置扶化县,治地老场岗。 唐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唐朝廷以扶化县治地置溱州,治地老场岗。 唐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又置扶代、荣懿二县归溱州管辖,州治迁到今崇恩司土坝,扶化县治仍在老场岗。 唐贞观十七年,以溱溪水为名,建溱溪州,管荣懿县、扶欢二县(扶化以扶欢山为名,改为扶欢县)。 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唐朝廷改溱州为溱州郡,郡治所在司土坝,仍辖扶欢、荣懿二县。 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改溱州郡为溱州,辖地及治所未变。 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年),山西杨端奉诏领兵平定南诏叛乱攻占扶欢,自此开始有汉人居住。
(二)、宋元时期 宋太祖乾德四年(公元966年),溱州僚酋又进铜鼓请求内附,治所仍在司土坝。 北宋仁宗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南州和溱州合并置南川县,归渝州管辖。 宋英宗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冬,僚酋李光吉、梁承秀、王兖控制溱州,反叛宋朝廷。 宋神宗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宋朝廷派夔州路转运使孙构荡平了三族蛮,撤去溱州,置荣懿、扶欢二寨,扶欢寨治所从老岗场迁到了今崇恩司土坝。 宋神宋熙宁七年至八年(公元1074至1075年)间,扶欢寨僚酋木斗叛乱,朝廷派熊本带兵平定木斗之乱,木斗只好举溱州五百里归顺,置四寨九保,归南平军管辖,隶属播州。 宋神宋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复置南川县,隶播州,辖荣懿、扶欢、开边、安稳、通安、归正和溱州四寨九保。扶欢寨治所仍在司土坝。 宋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朝廷别置溱溪县,治所司土坝。 宋徽宗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州、县俱废,溱溪县易名扶欢寨,隶属南平军。 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南平军撒销,以原南川县置南平綦江长官司,隶属播州安抚司,扶欢属南平綦江长官司。 惠宗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明玉珍建大夏国,年号天统,置綦江县,从此扶欢隶属綦江县管辖。
(三)、明清时期 明朝建立后,政 府机构沿旧制。到洪武四年(1371年),綦江境内实行里治,共治八里。扶欢里辖扶欢、赶水、青年、藻渡等。到明永乐年间,綦江境内将原八里缩编为五里,扶欢里被缩减,隶属遵化里。 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春,扶欢山(寨子山)城墙开筑,杨朝栋在此练兵。七月,播州杨应龙私探綦江城防布置情况,并于次年带兵三万进攻綦江。一路由扶欢经三江进攻綦江,一路由赶水经分水岭、马口垭进攻綦江。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二月,朝廷派刘綖将军征剿播州杨应龙,途中屯兵插旗山、磨刀溪、保安寨(即刘罗坪寨)。 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吴三桂率兵经扶欢取道綦江。至此綦江始入大清版图。 康熙十三年(1674年),吴三桂反清,一部分叛军经扶欢入寇綦江。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扶欢场镇从老场岗迁到溱溪河边。 道光十一年(1831年),罗氏族人罗典出资修建万寿桥。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被洪水冲毁。 咸丰三至四年(1853一1854年)间,犹聪出资在万寿桥旧址修建横跨溱溪河的大石桥,更名新桥。 同治三年(1864年)二月,贵州杨三王率军由官田寺攻入綦江境内,占据扶欢坝。初六经三溪直逼綦城。初七由北渡南山坪经石龙、郭扶回屯扶欢坝。十八日夜,朝廷联军向杨三王发起总攻,杨兵败撤回贵州。
(四)、民国时期 民国5年(1916年),反袁护国 军滇军、黔军与北洋兵在龙台寺、扶欢二屯寨、草盆垭发生激战。3月16日,滇、黔军兵败回松坎,北洋军占领綦江。 民国9年(1920年),贵州属地乌龟洞、李家湾、马桑沟、青岩划入四川扶欢辖制,綦江废里设东、西、南、北、中5个区,扶欢属东区,东区署在蒲河。 民国11年(1923年),“壬戌癸亥大糜烂”,东溪、扶欢、石角、三江、永丰、中峰、高青的TF联合攻打綦江县城,扶欢以罗德卿为首。 民国13年(1924年),全县匪乱因军阀招安平息,行政建制增设为8个区,扶欢隶属二区,区署在蒲河。 民国19年(1930年),实行乡、镇保甲制,即以乡为保,保下设甲。綦江全县40个乡镇,辖681个保,其中扶欢乡辖14个保。 民国25年(1936年),扶欢升镇,为扶欢镇,辖14个保。 民国28年(1939年),龙山场划归贵州桐梓居仁乡辖制。 民国30年(1941年),扶欢镇更名扶欢乡,仍辖14个保。 民国31年(1942年),扶欢乡隶属第三指导区(赶水)管辖。仍辖14个保。 民国35年(1946年),贵州桐梓县兴隆镇的青岩乡、刘罗坪十保、十一保、李家湾、乌龟洞、马桑沟划归四川,其中青岩乡、李家湾、乌龟洞、马桑沟隶属扶欢管辖。 民国37年(1948年),贵州居仁乡划归四川省,其中龙山场重归扶欢乡管辖。
(五)、新中国成立后 1950年初,扶欢解放,划归赶水区人民政 府管辖。后成立第七区(扶欢区),9月中共扶欢区委成立,区公所设在扶欢场上。 1951年4月,废除保甲制,建立乡、村政 权。 1952年,增设大石乡,划归第七区(扶欢)管辖。至此,扶欢辖5个乡、44个村。 1953年冬,篆塘乡划归扶欢区管辖。 1959年,区设为公社。扶欢公社分为扶欢管区和太平管区。 1956年,撤销第七区和第九区,扶欢撤区后属赶水区公所管辖。 1984年,扶欢公社改为扶欢乡。 1993年,扶欢乡改为扶欢镇。 远眺扶欢镇
扶欢田园风光
高滩岩大桥
高滩岩瀑布
扶欢两河口大桥
参考文献:綦江街镇历史文化丛书《人文扶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