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在线

标题: 重走綦岸盐运古道系列报道 —川黔盐马 古道(十) [打印本页]

作者: xia2021    时间: 2023-4-27 09:21
标题: 重走綦岸盐运古道系列报道 —川黔盐马 古道(十)

盐商.盐巡.官盐场    画/卢真庆


川黔盐马 古道上的背二哥    画/卢真庆


川黔盐马 古道古剑驿站到马垭口驿站,现今还遗留着近4公里的石板路。古人在石板路上留下的马蹄印还历历在目。綦江人称背盐巴的背夫叫“背二哥”,贵州人称他们“盐巴老二”。他们靠肩挑背扛运盐挣钱,终年跋涉在崎岖漫长的山道上。


【古剑老场往事】


从桥坝河老街出来,经过长途跋涉后,我们来到了綦江城南部的两路口古剑老场。


古剑老场位于半山中的一块平坝上。平坝呈斜坡形,川黔盐马 古道从老场中间穿过,古道两旁地势高出一筹,仿佛古道就是被人马踏出来的一样。据场上老人描述,昔日的古剑老场非常热闹,场上最大的刘氏客栈占了老场的半壁江山。客栈刘老板曾经是川黔盐马 古道上的一名背二哥(背夫)。刘老板来自重庆南岸黄桷垭。起初,他用挣到的钱买下古剑场上一间民房,后来从一间民房发展到七八间客栈和马厩,几年时间就成了这里的首富。


古剑老场的兴起就是因为川黔盐马 古道从这里经过。从前古道两旁几公里全是房屋,方便过往客商、马帮、人力夫的吃住行。汤圆铺、茶馆就有好几家。刘成榜老人还记得,五六十年代场上都还有好几家汤圆铺。川黔盐马 古道旁的汤圆铺,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快餐店,过往行人渴了饿了坐下来吃一碗汤圆,既解渴又能填饱肚子,快捷方便。


叶儿粑是一种用大叶仙茅(类似于竹叶)为皮包裹着小麦或面粉蒸熟的粑,具有色绿形美、细软爽口的特点。叶儿粑也是川黔盐马 古道上的快餐。马帮、背二哥、商客等每到一个驿站,都要买一些叶儿粑带在路上吃。早年刘成榜老人的父辈就在古剑场上卖叶儿粑挣钱过日子。后来,他传承了父业。直到现在他也会做叶儿粑,逢场天也蒸几个摆在街上卖。只是现在远没有父辈那个年代挣钱了。


现在已经很难看到川黔盐马 古道上的青石板了,场边的寺庙很早以前就被推掉了。现在仅存的念想就是横跨在古道上的这座节孝牌坊。这座牌坊为石结构,鳌鱼翘角宝瓶顶,上有宝瓶、鱼吻、斗拱,顶龛刻有“节孝”二字,4柱3间,柱上有“同治八年五月十九日监”。牌坊雕刻、题记依稀可见,风格依旧。这座牌坊是川黔盐马 古道经过古剑老场的唯一见证。当地人很珍惜这座牌坊,对牌坊的基座做了一些修缮。刘成榜老人说,这是老祖宗留下的遗物,更有老祖宗的故事。


【马垭口幺店子】


川黔盐马 古道古剑驿站到马垭口驿站,现今还遗留着近4公里的石板路。石板路上留下的马蹄印还历历在目。因为大石板常年失修,有的石板已被泥土和杂草淹没了。当地人说,因为村村通公路了,石板路上的行人就稀少了。扒开路旁的杂草,我们仍然能找到一些诸如石刻之类的印迹。川黔盐马 古道虽说被岁月遗忘了,但它是先辈们吃苦耐劳精神的写照,古道上的人文精神令人敬仰。


马垭口是川黔盐马 古道三江街道到篆塘镇余梁村的一个接点。从古南街道两路口村古剑老场出发,要翻过两个山坳,马垭口位于山梁上。


马垭口是川黔盐马 古道上的一个驿站。我们去的那天是五月分,初夏的天气格外晴朗,阳光在绿树中穿插闪烁,一闪一闪的光亮中,让人有置身世外桃源的感觉。现在的马垭口这个地方已经没有当年的景象了,但从这一带的民房建筑布局来看,我们还是能感觉到当年的一些繁荣。


山梁上有一栋穿斗结构的板壁房屋。同行的村干部李成告诉我们,这栋房屋的位置就是以前的茶店子。川黔盐马 古道从茶店子面前经过,马帮、背夫从两路口古剑老场过来,风雨兼程,到达这里已经是人困马乏了,人畜都需要补给粮草。据说当年这周边有好几家幺店子。幺店子就是力夫歇脚、马帮喂马的地方。但后来都陆续消失了。现在就只剩这一间了。虽说房子已经不是过去的房子了,但穿斗建筑格局和位置都没有变。李成说:“前几年这里面都还有一堵条石砌成的老墙。”


房屋显得很低矮,我们都要低头才能进入。屋子里很黑,一个中年男子坐在屋里编织箩筐。交谈中记者得知,男子叫李进树,77岁。他家有三姊妹,长大后都分别走出去了。李进树在这里出生长大。因为腿上有残疾,李进树一直住在这里,平时下田种地,农闲时在家编竹器换钱。


【盐道上的背二哥】


马垭口是一个相对偏僻的山村。居住在这里的人们都是靠山吃山,没有更多的经济来源。李进树的爷爷和父亲都是川黔盐马 古道上的背二哥。李进树说,綦江人称背盐巴的人叫“背二哥”,贵州人称他们“盐巴老二”,他们全是穷苦人家,靠肩挑背扛运盐挣点血汗钱,无论寒暑,他们终年跋涉在崎岖漫长的山道上。“这一条路,我爷爷背着盐巴走了一辈子,父亲也从20岁走到40多岁,来来去去的走了好几十趟。父亲背着100来斤的盐巴走一趟贵州,就能赚上几块‘力气钱’。挣的是现钱,养家糊口的钱。”


李进树还记得,父亲每次上路前,母亲都要在他的背篓里装上干粮。为了省钱,父亲在途中都用干粮充饥,渴了就喝路边的井水,(川黔盐马 古道沿途有许多水井,水井旁边放有一两只碗,供过往行人喝水。当年的水井有的现在都还在。)干粮吃完了就买个便宜的叶儿粑吃一顿。


他父亲出一趟远门就是10多天才能回家,在家歇一夜,第二天又要出门。他记忆中的父亲就是夏天穿草鞋、穿蓝布褂,不管天气有多热,腿上总有绑腿,头上缠头巾。脖子上总是搭着一条长汗巾。冬天穿汗衫和棉衣,腰间扎一根绳子。脚上的布鞋是母亲做的,鞋底要比一般布鞋厚实,针线更稠密。背盐巴的背篓都是自己编的,背篓上大下小,底部结实,还配有专供在道上歇气的撑子。


马垭口这地方的竹子比较多,老一辈人基本上都会编竹器。以前,马垭口这里就有很多卖竹器的人。川黔盐马 古道上,不管是背二哥还是马帮,他们都用竹器装货。竹器是这条道上最常用的工具。


“小时候,只要父亲离开家了,我和母亲就在盼他回来。”李进树说,父亲回家时都要带回一些好吃的或好玩的东西。最关键的是,父亲回家,母亲就会煮腊肉打牙祭。父亲不回家,母亲是不会煮肉吃的。有时候家里急需要钱,母亲会将家里贮存的腊肉廉价卖给过路的商人。这是我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一年到头就只喂了一头猪,就只有那么点腊肉,但是没办法啊,每次父亲出门,母亲还要煮腊肉切成片,让父亲带在路上吃。


【背二哥的生活】


李进树说,这间幺店子是父亲从别人手里买过来的。他父亲用一生的积蓄买下了这间房,从此就不再到大道上去当背二哥日晒雨淋了。


那几年他父亲将这家幺店子分割几间出来做成旅店。那时候的旅店都是通铺,生意好的时候,本来只睡6个人的铺,要挤上10个人睡。


其实,川黔盐运古道上的背二哥和马帮也不容易,白天在山路跋涉一天,有时到夜宿的栈房已经很晚了。栈房满了挤不下了,他们就睡在屋檐边、睡马棚,睡岩洞也是常有的事情。睡在屋檐边、马棚、岩洞又不安全,川黔盐马 古道上有“棒老二”(土 匪),烧杀抢劫时有发生。如果背二哥的盐巴被抢了,那就只有自认到霉赔钱。


病魔也威胁着背二哥和马帮,所以每一个驿站都有医馆,有专门的郎中看病。村民罗长生说,听他父亲说,他爷爷以前是赶马的,因为生病后留在了马垭口这里。那时他爷爷还是一个十几岁的娃儿,好心的医馆郎中收留他,还收他为徒弟,他爷爷就留在了马垭口并在这里安家落户。


客死在川黔盐马 古道上的人,要么是因病而亡,要么是摔下悬崖身亡,要么就是被“棒老二”打死。也有盐巴被“棒老二”抢了,自己没有钱赔偿而自杀的人。李进树说:“像我爷爷和父亲这样,在盐马 古道上跑了几十年还活着的人,应该说是奇迹。”


前些年,村里动员李进树迁移到条件好的地方去住,但他舍不得走,后来他把老房子改造了。“住在原地,也算是守住了家业。”李进树说,他在这里已经习惯了。


李进树的家正好在山梁上,往下是一条看不见尽头的青石板路通向山林。青石板路很陡峭,我们走在路上双腿有些颤抖。


(未完待续)

文/记者 张学成


原标题:重走綦岸盐运古道系列报道

川黔盐马 古道(十)

来源:重庆綦江网

https://www.cqqjnews.cn/qijiang_Department/Department51/2023-04/27/content_4565280.htm



作者: sanyue    时间: 2023-4-27 09:47





欢迎光临 綦江在线 (https://qj023.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