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志愿者在贺氏祖山石桅子上寻找贺良弼父祖辈信息。通讯员 微风轻轻 摄
文化志愿者仔细辨读“山似太古”相邻的摩崖题刻,寻找贺良弼信息。通讯员 兰兰 摄 文化志愿者探访“山似太古”题刻路上远眺瀛山风景 通讯员 缘来同行 2023年5月24日、31日,本报第四版“綦走发现”专栏从“綦江之最”石桅子、明代石窟新发现、“山似太古”乃真相、撰题作者现真身、綦江女子留名字、宋诗《醉眠》出妙句等角度,解读了清咸丰五年(1855年)“山似太古”摩崖题刻的发现过程及作者所在的时空背景和创作来源。本期将继续探讨贺良弼的创作心绪及“富二代”与创业父辈的不同人生观。 【意境各抒己见】 《醉眠》作者为北宋诗人唐庚,字子西,人称鲁国先生,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进士,眉州丹棱(治所在今四川眉山市丹棱县)人。业界评价他是苏门六学士之外,北宋末年向苏轼学习最认真的诗人,成就不在秦观、晁补之之下,因此又被誉称“小东坡”。经宰相张商英推荐,授提举京畿常平。商英罢相后,被贬谪惠州,此诗即作于此间。 品悟该诗,意境重现:山中寂静得好像远古时候,没有生灵的气息;日子清闲得让人发慌,一天就像一年那样漫长。诗人在醉眼朦胧中赏着残花,不知不觉地进入梦乡,婉转啼鸣的小鸟,也不再是惊扰。已经尝尽世间人情冷暖的诗人,只想掩门关扉,躺在竹席上享受自在的时光。梦中频频得出优美的诗句,可当醒来拿起笔时,却又忘了词。 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认为,诗人将这场睡眠,置于似醉非醉的时空,表面看似恬淡闲适的古朴禅意,其实隐含着对世道不公的牢骚。貌似漫不经心,毫不在意,却仍难掩醉眠中醒来的惆怅,变得愤懑自嘲起来。 120年后的宋宝庆二年(1226)进士罗大经,在抚州作推官期间因为朝中大臣矛盾被株连罢官闲居后,即取材“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有感而发近400字的《山静日长》。文末“味子西此句,可谓妙绝。然此句妙矣,识其妙者盖少。彼牵黄臂苍,驰猎于声利之场者,但见滚滚马头尘,匆匆驹隙影耳,乌知此句之妙哉!人能真知此妙,则东坡所谓‘无事此静坐,一日似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所得不已多乎”,罗大经的旷达洒脱又跃然纸上。 显然,唐庚与罗大经,面对逆境,表现出来的是完全不同的人生态度。那么,700多年后的綦江文人贺良弼,题书“山似太古”,究竟是与唐庚的惺惺相惜呢,还是颔首罗大经的自得其乐? 【渴望伯乐不得】 巧合的是,关于唐庚的伯乐张商英,据清《綦江县志》载,“崇宁(1102年-1106年)中知南川县(治所在今綦江北部)”。他是綦江历史沿革中,第三位有明确记载的知县,且是截至目前綦江主官后来成就最大的一位——官至宰相。 经查《宋史》,“张商英,字天觉,蜀州新津人,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进士。长身伟然,姿采如峙玉。负气倜傥,豪视一世,调通川(治所在今达州)主簿。渝州蛮(在唐及以前称南平僚)叛,说降其酋,辟知南川县。”原来,张商英原本只是通川县典领文书,办理事务的佐官,却抓住渝南黔北地区蛮夷反叛的险机,深入蛮夷腹地,凭其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其首领投降,因此被朝廷征召为南川知县,首次主政一方。 《宋史》还载,“章惇经制夔夷,狎侮郡县吏,无敢与共语。部使者念独商英足抗之,檄至夔。惇询人才,使者以商英告,即呼入同食。商英着道士服,长揖就坐。惇肆意大言,商英随机折之,落落出其上。惇大喜,延为上客。归,荐诸王安石……”说的是变法派干将章惇出任察访使,到夔州路(治所在今奉节)督查稳定蛮夷工作。但他说话极其尖酸刻薄,经常变着法子损贬属吏,没人敢与他说话共事,又无可奈何。夔州路御史衙门的官员们就凑在一起商量应对办法,想起了属下南川知县张商英当年说服叛酋的伶牙俐齿,或许才能和章惇抗衡。就传召张商英到夔州,借机介绍给章惇。张商英穿着道士服装,长揖就坐后。章惇随意狂言乱语,张商英随机应变加以辩驳,举止潇洒,高出章惇一筹。章惇非常高兴,延引为坐上客,成为知音。章惇回到朝廷后,当上伯乐把张商英推荐给了王安石。 《宋史》继述,“除中书侍郎,遂拜尚书右仆射。京(蔡京)久盗国柄,中外怨疾,见商英能立同异,更称为贤,徽宗因人望相之。时久旱,彗星中天,是夕,彗不见,明日,雨。徽宗喜,大书"商霖"二字赐之。”几经历练,终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还赢得朝野共尊“忠直”,与司马光、范仲淹同旌,“商英作相,适承蔡京之后,小变其政,譬饥者易为食,故蒙忠直之名。靖康褒表司马光、范仲淹,而商英亦赠太保。绍兴中,又赐谥文忠,天下皆不谓然。” 同样,张商英的兄长张唐英第一次做官,也是南平军(治所在今赶水东溪交界的铜佛坝)决曹掾,后成长为殿中侍御史,向宋神宗举荐王安石,一定程度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详见2022年11月3日本报第四版“綦走发现”专栏《渝南黔北曾经的中心——赶水东溪(二)》)。 笔者还了解到,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唐庚遇赦北归,复官承议郎。其辞世后,作品在京城出版,一时洛阳纸贵。难道饱读诗书的贺良弼就是因为唐庚与綦江知县张唐英的这层关系而对唐庚的诗青睐有加?抑或是进一步了解到张唐英、张商英兄弟及唐庚的宦历,渴望伯乐再次降临綦江“出官”福地,助其建功立业? 文化志愿者“天籁”认为,“良弼”本意“贤良的辅佐大臣”,以此为“字”,可见贺家长辈或贺良弼自己的期望之高。陈静仙的父亲陈才章,原本就是看上了贺良弼的聪明好学,以为是支潜力股,才把女儿许配给了他,没想到结果却是屡试不中。贺良弼既有愧于长辈的厚望,又抱怨伯乐不常有,没有王安石、张商英、唐庚的幸运。中国有句古话,“人到三十三,破船下陡滩,生不容易死不甘。”贺良弼题书“山似太古”时,也恰好33岁。同年编修族谱时,也是族兄贺子镕所为,可见当时他在家族中的声望,也不敢称同辈翘楚。结合前节分析,文化志愿者们猜测,当时贺良弼正处于前途渺茫的心境之中,借酒浇愁,表达怀才不遇的惆怅苦闷。 【耕读不弃术艺】 笔者继续翻阅清咸丰五年(1855年)季春月《贺氏宗谱》,查到了贺良弼父亲贺天祥的记录,生卒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字元吉,号虚齐。孝友恭俭,谙练时务而博于术艺,其相显远公,传家自耕读本务之外,凡木工、石工、衣工无不出成法,以教后人。”原来,贺天祥也是个读书人,但发现自己走不通科举那条路时,及时改变发展方向,成长为一个远近闻名的手艺人。 “尖裁缝,傻石匠,倒尖不拙是木匠”。凡是手艺人,大多心灵手巧,这句綦江古话并不是说三种匠人谁更聪明,而是形象地描述了他们的工作场景。确实,石匠需要蛮力,整天在野外,风吹日晒还吃灰,比其它匠人都苦得多。而木匠,虽然也要吃灰,但一般在院坝操作,天气不好时可以搬到廊下或室内,相对就要好过得多。裁缝虽然是轻巧活路,干起舒服,但旧社会大家都穷,几年不做一件新衣服,生意也好不到哪里去。贺天祥三样都占齐全了,工作机会多,挣得自然就比一般人多,买田置业留下了丰厚的家产。才有贺良弼一心只读圣贤书,清闲日子有酒喝的条件。 无独有偶,贺良弼的堂叔贺天成(1804~1855年),谱载其“孝友恭俭,博于术艺。幼习诗书,长立学校,后习医理,以救群生。”同样是科举无望后弃文从医,实现人生价值。 但贺良弼呢?在科举无望之际,借酒浇愁之后,是躺在父亲的积蓄上继续过富二代的好日子呢?还是转向创造财富积极进取?文化志愿者们暂时还没有获取到相关信息,只有留待他日考证了。(未完待续) 文/特约通讯员 杨友钱 总编辑:孙 萍 值班编委:周祥章 编审:贺 玲 编辑:王 艺 审校:杨小红 刘燕艳 文章来源:大美綦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