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是当年中 央主力红军在重庆地区唯一经过、驻扎的地方。1935年1月,中 央红军红一军团从贵州松坎出发到达石壕,在石泉村留下了红军桥、红一军团司令部、红军烈士墓等大量红色遗址。
近日,《重庆晨报》以《綦江石壕镇“红军村”年接游客10万人的秘诀 “来有看的 吃有尝的 走有带的”》为题,对石泉村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带动当地特色农产品销售进行了详细报道。 以下为报道原文
石壕红军烈士墓的186层台阶,她半天时间往返了5趟;近5公里的崎岖红军路,她一天来回了4遍……自7月以来,綦江区石壕镇石泉村农家红色讲解员赵启梅,几乎每天都这么忙。
和赵启梅同样忙并快乐着的,还有石泉村红军街上六六顺餐馆的老板娘黄腊秀。每天一大早,她就要和厨师一起为中午来吃饭的游客准备20多桌“红军餐”,包括:红米饭、南瓜汤、蕨根粑、烧洋芋……只为游客们能在体验红军当年艰苦朴素的生活的同时,感受到石壕农家土菜的清香。
中 央红军曾在此驻扎
石壕镇是距离綦江中心城区最偏远的一个乡镇,与贵州桐梓、习水接壤。
“石壕哪年不过兵,过兵百姓不安宁。唯独当年红军过,一来一去很清静。不拿东西不抢钱,走时地下扫干净……”赵启梅用当地方言为暑期社会实践前来参观的大学生们清唱当地民谣。在石壕镇石泉村,村民们至今仍在传唱这首民谣。
石泉村第一书记文治介绍,石壕是当年中 央主力红军在重庆地区唯一经过、驻扎的地方。1935年1月,中 央红军红一军团从贵州松坎出发到达綦江石壕镇,在石泉村留下了红军桥、红一军团司令部、红军烈士墓、红魂苑等大量红色遗址。 ▲绿树掩映下的红军桥。杨新宇 摄
2018年以来,抓住国家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契机,石泉村聚焦公路、水电气、人居环境等基础设施,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短板,打通民生“堵点”,打造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
如今的石泉村,万(盛)梨(贵州梨园)公路贯穿全村,每个村民小组都通了公路;修建了2公里产业大道,打造了57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等。家家户户房前屋后栽花种树,走到哪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被评为重庆市乡村旅游重点村、重庆市第三批美丽宜居乡村。 ▲石泉村,用农作物和田间小路组成一个巨大的足迹图案。杨新宇 摄
2021年,石泉村成立旅游接待公司,开始全力打造当地的红色旅游产业。
“目前,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庆红军长征纪念馆选址已经定在石泉村,村里确定了发展红色旅游产业的重点工作。”文治介绍,现在村里新建了游客接待中心、石壕1935“红魂苑”,打造了“綦迹1935”红军街、红军长征宿营遗址群等红色景点,设计好了重走红军路的体验线路,培训了一批村民成为红色旅游解说员、接待员。还引导扶持了綦迹农家乐、红军食堂、六六顺等一批红军主题餐馆、民宿,推出了红军主题套餐——红米饭、南瓜汤等红色体验菜品。 ▲游人行走在红军宿营地遗址公路上。(资料图片)吴先勇 摄
一年接待游客10万人
石泉村发展红色旅游产业的“大动作”让原来许多外出打工的青壮年看到了商机和希望,纷纷回村,在家门口就业创业。2021年,农家讲解员赵启梅回村参加了綦江区委宣传部、区文化旅游委举办的红色讲解员培训班后,成为村里的一名农家红色讲解员。
“现在每个月有近3000元收入,游客多的月份可以拿到4000至5000元。收入不错,还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孩子,通过解说还可以让更多人了解石壕历史,吸引更多的人来我们这里参观旅游。”赵启梅满意地说。目前,石泉村有30多名像赵启梅这样的农家红色讲解员,年龄最小的是10岁的小学生,年龄最大的是60多岁的退伍军人,村里每月还定期组织这些讲解员培训学习。 ▲石壕镇红军烈士墓,农家红色讲解员赵启梅为游客讲述红军长征途经石壕的故事。杨新宇 摄
眼见着游客越来越多,一些村民抓住机会,开起了餐饮店,办起了农家乐。“发展红色旅游对我们村带动很大,生意最好的时候可以一次性接待近500人,年收入在20万元左右。”在石泉村红军街经营餐饮店的黄腊秀告诉记者。
现在,游客来到石泉村,可以走红军路,吃红军饭,参观红军遗址,学习红军精神,逛红军街购买红色文创纪念品……石泉村已成为一个集长征精神体验、民俗文化传承、休闲农业观光为一体的红色文化体验区。
文治介绍,2022年,村里共接待游客10万人次以上,全村开设农家乐、民宿30多家,提供就业岗位上百个,带动全村特色农产品销售达到50余万元。 ▲蓝天白云下的石泉村一隅。(资料图片)胡光银 摄
走“红绿融合”乡村振兴路
红色旅游火了,带动了当地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村里在红军路沿线打造了田坝田园风光区,种植了油菜1200亩、大樱桃400亩、脆红李300亩、杨梅500亩,还有西瓜、葡萄等优质水果,发展规范化蜂园11个,蜂群达500余群,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采摘、品尝和购买,让游客“来有看的、吃有尝的、走有带的”。 ▲石泉村,一颗颗饱满的脆红李缀在枝间。(资料图片)周媛媛 摄
7月6日,紧邻的皂泥村、万隆村和石泉村签约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以红色旅游产业带动当地“绿色产业”发展。一手促成3个村牵手合作的石壕镇党委副书记令狐克军介绍,皂泥村、万隆村出产高山茶叶,但一直缺少销售渠道和叫得响的品牌,这次3个村合作,利用石泉村发展红色旅游产业的知名度和日渐增多的游客,申请了“綦江红”的商标品牌,把茶叶作为红色文创伴手礼销售给游客,为发展当地高山茶叶种植和茶农增收铺就了一条致富之路。 ▲石泉村油菜花开。(资料图片)杨小容 摄
红色旅游产业与“绿色产业”深度融合,打造美丽乡村的田园风光,吸引更多游客走进来。石泉村“以红带绿、以绿促红”,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大力发展加工业,带动产业增效和村民增收。文治称,因为石泉村邻近贵州,村里还跟贵州酒厂达成了合作协议,发展1200多亩高粱种植。利用种植油菜的农田,一年两季轮播油菜和高粱。“高粱亩产大约800斤,年产96万斤,全部销售给贵州各大酒厂,既壮大集体经济,又帮助农民增收。”
文治表示,石泉村接下来将深挖红色旅游资源,以红色旅游推动多元化特色产业的融合发展。
小贴士:
綦江区石壕镇石泉村位于渝黔交界之处,与贵州桐梓、习水接壤。距主城120公里左右,从南岸区四公里出发,通过渝黔高速,驾车2个小时左右即可抵达。
原标题:綦江这个村为啥一年接待游客10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