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炉寺”仅剩下的古建筑一朝门 天籁 摄 文化服务志愿者辨识“飞炉寺”可考至元代的古碑 天籁 摄 文化服务志愿者穿越荒野探访“飞炉寺” 碧云天 摄
据目前主流宣传,黑山镇鱼子村“飞炉寺”内有一高1.41米、宽0.36米的四棱古碑,各面皆有题刻,主要记录“飞炉寺”历史及庙产状况等。并且特别点明该碑题刻年代特殊,饱含历史文化信息,据其中“洪化”字样,推出“飞炉寺”始建于洪化年间,距今已有340多年的结论。这难得一见的历史遗存,引起了“綦走发现”文化志愿服务团的强烈兴趣。 1 乱世建庙需商榷 文化服务志愿者们搜索资料,了解到康熙十二年(1673)十一月,吴三桂提出“兴明讨虏”,起兵**,乘势攻城夺地,势力一度掌控云南、广西、贵州、四川、湖南等地。 当时的“飞炉寺”地处南川交界区域,自然狼烟遍地。 清《綦江县志》载,“康熙十三年(1674),云南逆藩吴三桂反,遣贼将王屏藩等分道陷四川州县。时邑令张寀(cǎi)在任,贼胁之。寀不从,抗节殉难。綦又陷。” 康熙十七年(1678)三月初一,吴三桂在湖南衡州(今衡阳)称帝,国号大周(史称吴周),改元昭武。同年八月十八日,67岁的吴三桂驾崩。其孙吴世璠在贵阳继位后,定第二年(1679)为洪化元年。 洪化二年(1680)正月,吴周**控制下的四川、半个陕西、甘肃南部被清军攻克。 清《县志》还载,“綦通云贵,故康熙十七八年间(1678-1679),或奉伪号,铺户门牌,往往两面应役。今父老犹能言之。”形象地描述了当时南川地区老百姓面对清廷与吴周军队的往来攻伐拉锯战,谁来就喊谁的“万岁”的无奈之举。 纵观中国宗教兴衰史,“盛世建庙,乱时毁佛”。吴周洪化年间(1679-1681)的南川地区,深陷战火蹂躏,老百姓有心思、有财力建“飞炉寺”? 带着这个疑问,“綦走发现”文化服务志愿团于今年5月28日,组队前往飞炉寺,寻找主流宣介中所说题刻有“洪化”的那块四棱古碑,究竟揭示了什么样的历史。 2 四棱碑记无“洪化” “飞炉寺”里,除朝门外,其他古建筑都荡然无存。负责事务的释能禅把文化服务志愿者们引向了一块石碑,信誓旦旦地说,“这就是证据。”大家仔细一看,其中确有一句“飞炉寺乃佛祖之所在,原建于洪化年间”。再读下去,“人寿年丰,形势大好”“为中国文化建设贡献力量”等句,原来这是约20年前重建时所立的新碑。证据明显不足。 “ 古碑?有啊。”面对质疑,释能禅又引着文化服务志愿者们跨过几步台阶,“飞炉寺石刻”区级文保牌赫然在目,一铝合金玻璃橱窗内,从左到右矗立着四块古碑。 文字最醒目的是右边两块四棱柱,“千年云定山,九宫玊堂神”,再无其他小字痕迹。 最高壮的是左边那根长方柱,已拦腰折断,现按原痕拼接。正面从右至左的“万古□磨”四个大字以下,竖排着九列序文共349字,除散见三处四字不可辨识外,其余均无阅读障碍。另有僧人名讳及“大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岁次丁亥月届孟冬上澣吉旦”的时间落款。原来此碑距今已有250多年。 通读碑序,结合上下文意,涉及“飞炉寺”修建的仅有一句,“今虽仅入萱庵(代指飞炉寺),存古钟犹遗荒山。我师(即慧鑑和尚)于戊戌年丞粮开辟,继而建□宇装塑,佛像要皆我师募捐资。”根据落款时间“乾隆三十二年”,可推出文中“戊戌年”为康熙五十七年(1718),说明慧鑑重修“飞炉寺”时原寺仅剩一口古钟,亦反证南川地区在接连遭受明末清初张献忠入川、南明永历朝抗清、“三藩之乱”等兵燹后满目疮痍,民不聊生的惨状,哪里顾得上大兴土木建庙升殿。除此之外,《万古□磨》序文再无其他涉及“飞炉寺”修建时间的词句。 “主流介绍不是说该四棱碑柱四面有字吗?也许,就刻在背面呢?”文化服务志愿者们抱着最后一线希望。由于碑柱与墙体间距离太近,无法直视。把手伸进去一摸,碑面凹凸不平,不大可能刻有文字。又从左右两侧分别斜视,背面确实是毛坯,没有任何刻字。 综上考证,“飞炉寺”建于“洪化”年间的依据,并不是主流介绍中的该四棱古碑。 另有宣介中该碑“建寺后三十四年康熙壬辰(1712)”刻字,“康熙壬辰”属僧人慧鑑经营他寺的记载,“建寺后三十四年”来路不明。且康熙壬辰年前的34年,是实际控制南川地区的吴三桂昭武元年(1678),并不是吴世璠“洪化”年间。 3 另有残碑考“元明” 文化服务志愿者们愿意相信,“飞炉寺”建于“洪化”年间的主流宣介不会是空穴来风,把目光移向了铝合金玻璃橱窗内最后一块古碑。据释能禅讲,该碑是20年前重修“飞炉寺”时挖地基所得。粗看,龟裂满布,恍无字迹。细看,隐隐约约,似有划痕。大家立即打水清洗。趁着水渍渐干,与裂痕融为一体的字痕,逐渐在“点点”“墨韵”“豫儿”等文化服务志愿者们的眼睛里浮现出来: 观今见古“飞炉寺”,始先朝寺基,至明时有飞云楼西街信士李荣将、明将魁,得买□左二姓之业,祠磊佛场,永为常住。后有扶持□□者当□,玷慕广纪者绝藏。现将寺界列后…… 回来后,文化服务志愿者在清《南川县志》(乾隆版)里找到这样两条记载,“普泽寺,治北门外丰里(今南川中学校园内)。”“飞云阁,在普泽寺,因宋旧志南川县普泽寺有飞云、万卷、衍庆、凝香楼。四楼并立,名盛一时,或曰汉建,今存遗址,见通志。”又在南宋王象之编著的全国性地理总志《舆地纪胜》中找到佐证,“飞云楼在隆化(治在今南川)普泽祠。有四楼:曰飞云、曰万卷、曰衍庆、曰凝香。又有亭台花圃,前有一桥曰登瀛。”原来,明代捐买田土扩充“飞炉寺”庙产的李、明二人,是居住在飞云楼一带(今南川城区)的信善。 该残碑虽缺失时间落款,但可从“始先朝寺基”一句和紧随的“至明时……”及记录有明代信士等信息,可判断该碑比《万古□磨》还早,应为明代遗碑。且慧鑑重修“飞炉寺”时,并没发现此碑,否则会摘录信息进入《万古□磨》。还可推定“飞炉寺”始建时间为公元1368年以前的元代,距今至少656年,比目前主流宣介的洪化年间至少要早316年!
作 者:杨友钱
文章来源:转载自“重庆晨报”https://epaper.cqcb.com/m/html/202308/25/content_42652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