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綦江文博消息,綦江,是川南军事交通要地,自古就有“天下无事则已,有事黔蜀必变,黔蜀变则綦江必先被兵”之说。《道光綦江县志》 赞綦江县城“依崇山,临楚溪,冈峦环拱,屹为重镇”。
唐初,綦江叫隆阳县,后改名南川县。元朝末年,明玉珍建立大夏国,将原南川县与南平綦江长官司合为一体,设置了綦江县。后来,朱元璋灭大夏国,建立明朝,延续了大夏国綦江县的建置。綦江县的建置一直延续至新中国成立以后。
《道光綦江县志》记载,现在的綦江县城在宋代是一片坟山,年代久了,坟山成了荒山,因为依山傍水,又在川黔古驿道旁边,所以在明初被选做了綦江县城所在地。经过明、清时期的多次修缮,至清乾隆二十六年,綦江知县尹琏集资增修綦江县城城墙,在东门上方塑了“三巴锁钥”,命名为“宾晖门”,南门上方塑“光映夜郎”,取名为“迎恩门”,北门上方塑了“波带锦江”,命名为“北极门”。 东门的旁边修了一个小东门,小东门外设有瓮城,城里的居民通过瓮城的小门出城取水。 小东门外还设有盐关。綦江是古代四大盐岸之一(永、仁、綦、涪),盐关的设置,就起到了保障川盐入黔的畅通以及规范盐运市场的作用。
城内设有衙署、学堂、魁星楼、文昌阁等建筑,以服务居民的日常生活所需。
经过不断的增修,到清道光十一年,知县邓仁坤再次修补綦江城墙,并在西门外筑炮台,在东门外修金墉隄。 咸丰、同治年间,社会动 乱,农民起 义风起云涌,担任綦江知县的清政 府官吏为了守住县城,又多次增修了綦江县城城墙。如今,綦江南门附近还保存了一段古城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