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滩桥现状。
重庆綦江网消息(文/特约通讯员 杨友钱 图/通讯员 微风轻轻 摄)综合清《綦江县志》《四川綦江县续志》载:磨滩桥,在思里,城东北三十里,通巴县大路。明万历间(1573~1620年)邑庠生李凤募建,国朝同治十三年(1874年)圮。光绪元年(1875年),贡生张先达复募建。磨滩桥在哪里呢?
【多方寻找终定位】
通过清《綦江县志》卷之二《山川》,又查到了两条关联信息:“磨滩河,在县东三十里,发源天台寺,流经沙河子,曲折至沙溪口入綦河”“金沙溪,在县北岸。源发天台,历磨滩、经高洞坝、沙河子,合綦河”。由此判断,磨滩河在沙溪河上游,新盛街道境内,磨滩桥就在其上。
2021年11月6日,当綦走发现文化服务志愿者们第一时间就这信息向张先达的玄孙张高潮咨询时,他并不知道磨滩桥或磨滩河在哪里。
后来,文化服务志愿者们到新盛街道了解宝珠古寨及武举人杨鹏飞相关信息(详见本报2023年9月6日、15日、20日“綦走发现”专栏《宝珠古寨与武举人杨鹏飞的关联探索(一)(二)》《成平寨——为新盛石梁岗古寨正名》)时,在岳家岩78岁的杨苍松老人家看到一张《杨氏祖坟和居住区分布草图》,其上标注有磨滩桥,才知道就在正自场往綦城方向约2.5公里远的石桥村杜家坝。张先达后人张高潮等新盛乡民之所以不知道磨滩桥就在正自场出来那条小河上,是因为此地名早已讹称为“磨担桥”了。
也正因该演变,四川达州宣汉县封氏口传由綦江磨滩外迁而去,至今已有八九代人,寻找綦江封氏热心族务的同宗,几十年没得结果。2023年8月13日,文化服务志愿者们来到杜家坝考证磨滩桥,将寻找过程的小视频通过自媒体发出后,被他们偶然刷到,委托“綦走发现”帮他们寻找同宗。
经多方打听,綦走发现文化服务志愿者们在磨滩桥上游距正自场方向一公里远,发现有个一两百年前就没有封姓人家的地名——封家堡。至此,达州宣汉封氏终于找到了魂牵梦绕的“根”。“綦走发现”又成全了一次“宝贝回家”。
【善举有痕桥史明】
远观发现,这座400年以上的古桥非常特别,10墩11孔状,各孔宽度参差不齐,总有哪里支撑不起就在哪里添加桥墩的感觉。从右岸起数,第一、四孔桥面居然是斜坡状,让桥面整体呈3级阶梯逐渐递升。
文化服务志愿者“一休”“独钓寒江”等带着疑惑,拿出卷尺测量,该桥长约35米、宽约2.5米,各孔宽约2~5米不等。除斜坡桥面外,第二阶桥面距底滩约3米,第三阶中间最高孔离河底约4米。从其它各墩均宽约65厘米,第七桥墩却宽约95厘米,推测分析,该桥墩确实是后期加固所为。也就是说,该桥原本是9墩10孔。
现场观测又发现,桥下整石滩上,至少打了深达60厘米,宽约2~3米不等的6个石槽。结合建桥史和明清时期綦江地区生产力水平分析:这些深槽就是明代万历年间李凤首倡募修时所为。凿槽降低水面,还可就地取石,垒砌在槽脊上作桥墩,两岸从此畅通无阻。这样一降一升,既节约了劳工,又提升了泄洪能力,增强了桥梁的安全性。
在李凤首募建桥约250年后的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百年难遇的山洪暴发,一夜之间磨滩桥被冲毁。张先达募集复建时,适度加高,进一步提高了泄洪标准,还增强了桥梁的稳定性。
据附近石桥村五组1946年出生的袁应兵老人介绍,该桥原本确实是一座石墩平桥。在未通客车前,是这方村民经包家庙往綦江城的必经之路。桥左岸有三间编竹夹泥墙菩萨庙,成了过往行人小憩的地方,1958年才拆除。1963年发大水,桥面再次被冲垮后,在宝珠村周姓掌墨师的指挥下,将右岸起第四桥墩加高,并加固成更稳固的石板平桥,才战胜了每年的洪水咆哮。
进一步观察,桥面虽然是水泥预制板,预制板下却压着约30厘米厚的条状青石桥板,第五、七、八孔的青石桥板下还留有几根直径约30厘米的圆木棒。还发现有桥墩顶端,规则并排着四个方孔凹槽,其中第四墩上却相隔高差约90厘米重叠着两排这样的凹槽。文化服务志愿者们分析认为,这是初建时插上几根粗木棒作辅助梁道,帮助安砌桥面厚石板时所留下的遗迹。第四桥墩上的高低两排凹槽,系1963年复修时将被冲毁的其它桥墩顶端条石移砌加高的结果。第五、七、八孔青石桥板下尚存的几根圆木棒,应该就是安装石桥板时借力支撑后未拆除,且幸运保存到今天的遗留物。
【“六好”男人县志载】
纵观磨滩桥历史,新中国人民的力量更强大。但400多年善举接力,李凤、张先达等先贤,依然是我们的榜样。
2021年9月,张高潮给文化服务志愿者提供了一本《张氏宗谱》,综合清《四川綦江县续志》记载可知,张先达,字德孚,号实斋。例贡生,保举县丞,诰封奉政大夫,生卒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
——勇挑重担的好儿子。“年弱冠,父殁。念责无旁贷,遂弃书勤理其家”。20岁,就顶起家庭一片天。
——行善不止的好乡贤。“然有余,即以务义。拾废纸,刊善书,恤嫠妇,捡枯骼,订谱帙,治道路。凡属义举,悉孜孜为之,不惜费。所尤难者:綦当同治甲子(1864年)之岁,岁大祲,先达出谷千石,减时价三分之一粜之。递粜递减,籴于他邑。其贫而壮者,许以柴草易升斛,否则,直予之而无所取。如是者三年。邑界黔疆,师旅、饥馑相因,流离载道。先达务资遣之,流民至传其事以相告”。只要有节余,就做好事。注重思想引领,刊发行善劝世文……只要是好事,花钱也在所不惜。特别是同治三年(1864年),綦江灾荒,将粮食按市价三分之二出售。卖完后,又从其它地方买来再按此标准卖出。对于有劳力的穷人,可用柴草换粮。贫病交加的,直接施济。三年如一日,直到灾荒解除。贵州毗綦百姓因兵荒流离来綦,给予安家费遣返,流民奔走相告綦江有个张善人。
——德高望重的好邻居。“而排患释难,里之人得一言以为重,蔚为仁里。”乡人困惑,邻里纠纷,只要他出面,一切皆安。
——冲锋在前的好勇士。“咸丰甲寅(1854年),黔匪杨漋喜构乱,距綦近。先达捐重资,倡练乡团。逮壬戌(1862年),粤逆石达开至綦,攻綦城急。先达命其弟先伟,率团于石佛岗击之,乃皆不见叙。”在綦城两次告急之际,张先达战乱不惊,“传檄援城,进攻营盘山”“队下阵亡六十四名”,为綦江安危付出了阵亡人数第二多的惨烈代价。筑天台山寨,“最险要山顶号小寨子,壁立千仞,周数里”,储峙有资守御之功。
——铁面无私的好管家。同治三年(1864年)以前,命、盗案件的招解、相验、缉捕等费没有纳入衙门预算,取之民间,谁报官谁负责。“不肖书役里胥,往往任意科敛地主。不足,索之地邻,数十里外,亦波及焉。良懦小民,每因此鬻田贩宅,狱瘦道毙者有之”,更有甚者,借机敲诈勒索,老百姓苦不堪言。在同治三年(1865年),知县杨铭倡办“三费”后,才有所改观。“惟岁凶丰不常,租不能全纳,价又昂缩不时,案费亦难预定多寡”,“而书役辈及往往乘局士更代,浮烂浸渔,债日积,几于不振。于是公举张先达、杨材选为局士,一一核实。就刑、仓房选殷实房书各一人,服其役,不他雇佣。自是颇任使得人。顾健讼之徒,辄以讹索不遂。”“顾先达负经济材,欲有所见用于世”。
——教子有方的好父亲。张先达生育七子,济辉、济煌、济英、济烜、济霖(过继张先储承嗣)、济霆、济沛。四子张济烜与嫡堂兄弟张济南、张济贞,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四川乡试同榜中举,并参加了第二年在京举人要求拒签中日和约、变法维新的“公车上书”(详见2021年11月16日本报第四版“綦走发现”专栏《“公车上书”的綦江三兄弟》)。特别是在长子张济辉都当知县了,口碑还很不错的情况下,仍不放心,经常书信勉励,并编书警示。“会其子济辉以知县官贵州务川,民称青天,先达时寄书加勉,并辑《历代循酷吏》一编寄示。”张济辉迁任遵义后,他居然学皇 帝微服私访,听到老百姓交口称赞后才欣然放心。“及济辉任遵义,复轻装访于其境,符所称,始洒然。谓己之愿克偿于子,足矣”。“而其子弟多善书者,亦无不循谨老成,以公正为乡望所归云。”
文/特约通讯员 杨友钱 图/通讯员 微风轻轻 摄
原标题:三代接力的新盛磨滩桥
来源:重庆綦江网 https://www.cqqjnews.cn/qijiang_Department/Department51/2023-09/27/content_4573824.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