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服务志愿者在新盛气田村李正海家中查阅《新盛乾隆李谱》 特约通讯员 杨友钱 摄
《新盛乾隆李谱》相关记载,左为绘制的李凤墓碑示意图,右为《(明万历)綦江县志序》记录。特约通讯员 杨友钱 摄
文化服务志愿者冒着酷暑在新盛探访挖掘乡土史地人文 通讯员 缘来同行 摄
文化服务志愿者冒着酷暑在新盛探访挖掘乡土史地人文 通讯员 兰兰 摄
10月11日,本报第四版“綦走发现”文,通过《永城李谱》记载中较为准确的李开华崇祯六年(1633年)编修《李氏谱志》,李开华长子李纯白、次孙李振秀出生年份先后是明天启二年(1623年)、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以及永城李氏入綦世系分析后认为:清道光《綦江县志》编辑罗星采信的“明万历《綦江县志》编辑是永城李凤”,至少存在百岁高龄的硬伤。本期继续查找证据,探寻真相。 【县志大任,另有其人】 李凤在《(明万历綦江)旧志原序》中继续写道,“已而论意,顾诸生而以秉笔命凤”,县令决定将县志交由李凤执笔时,“凤学惭,一贯才乏三长,进不能握兰分竹,霑微禄以备旨甘处,仅能啜菽饮水,竭寸心以效跪返,徒尔游神于地胙,安能搦管于艺林,辞不获命。”可以看出,李凤面对编志任务,只是谦称学无所成,并没有以客观存在的耄耋高龄,精力不支请辞,可以反推明万历《綦江县志》编辑李凤当时应正值适龄,与出生于明正德以前甚至明弘治年间,已至少八九十岁高龄的永城李凤不是同一人。 再从《永城李谱》中李登魁“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至二十二年(1362年)间,因红巾军赶散,入蜀迁居南川县白土坝”的记录推测,李登魁子、入綦始祖李兴都最迟出生时间应在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如果不考虑《永城李谱》记录的第四代李凤“明嘉靖年间生,万历年间修《綦江县志》”这两个时间点,200多年派衍九代至李开华出生,又符合人类繁衍的生育逻辑,说明该谱代系又没有问题。 难道明万历年间编辑《綦江县志》的,是另外一个李凤? 【新盛李氏,世系翔实】 笔者在《永城李谱》李凤条目中又找到这样的加注,“生员李拔,乾隆十五年(1750年)编著的《新盛李氏族谱》(以下简称《新盛乾隆李谱》)载,该支系亦有‘李凤’者,简况(与永城李凤)基本相同。”文化服务志愿者们立即多方联系,终于在2023年9月9日,于新盛街道四坪村4组75岁老人李正海家中找到了《新盛乾隆李谱》的复印本,印证了《永城李谱》此段记载的真实性。 通过《新盛乾隆李谱》,李凤所在的新盛李氏一支血脉传承为“李时明→李文相→李凤→李宗义(生于明万历八年庚辰岁,即1580年)→李友栋(生于明万历二十九年辛丑岁,即1601年)→李维荣(生于明万历四十三年壬戌岁,即1622年)→李思武(系李维荣第三子,生于康熙三年甲辰岁,即1664年)→李拔(系李思武长子,生于康熙三十六年,即1697年,乾隆十五年编谱)”。也就是说《新盛乾隆李谱》编修人李拔为新盛李凤来孙(第五代后裔),代系清楚,间隔较近,生辰明晰,可信度较高,证据力更强。 《新盛乾隆李谱》中收录有乾隆十五年(1750年)李拔撰写的《李氏宗纪》“惟弘治(1488~1505年)以来,间有可䅲之行列,录成一册”,《李氏族谱序》“时明祖宦游楚豫,名间当时,亦仅得之于祖坟山断碑残碣中耳。其余则华表虽在,碑记无存,坊亭虽有字迹,难䅲。且不惟远者不可䅲,即近如嘉靖间(1522年~1566年)文相祖宦滇归来,众只于骆兴寺(旧址在今新盛中学)钟上查其子‘凤于万历中奉檄修志’。方欲清查而石镌之以为阡表。旋遭张寇乱蜀(指张献忠农民**军入川),流离转徙,而未之逮也。计至今又百有余年矣。嗣孙拔,痛世系之将淹,恐渊源之失叙,谨将祖坟中现在之可䅲者笔之于谱。”解释了上段中李时明、李文相、李凤及其后的各代祖辈信息来源为“祖坟中可䅲者”,应该真实可靠。 特别是“众只于骆兴寺钟上查其子‘凤于万历中奉檄修志’”一句,说明在清乾隆年间,李拔依据骆兴寺铜钟刻字,考证出明万历《綦江县志》编辑李凤是他的天祖。于此,李拔在谱中又是这样记载的,“李凤,原命嘉靖年生,万历一十四年(1586年)游泮,二十九年辛丑岁(1601年)八月初八日奉檄修志,五年有余,至三十四年丙午岁(1606年)十一月修毕,志序记录于谱。” 笔者特意将《新盛乾隆李谱》收录的落款为“綦江县学弟子员李凤顿首拜譔”的《篡修(明万历)<綦江县志>序》,与75年后罗星编撰的《(清道光)綦江县志》中收录的《(明万历綦江)旧志原序》全文比对,正文除个别字词有不影响意思表达的区别外,基本相同。 【新盛古墓,永城来认】 笔者在清光绪《四川綦江县续志》卷一《邱墓》篇明代部分,查到了“庠生李凤墓,在思里岑狮坝管家屋基(在今新盛上场口)”的记录。但该墓主是永城李凤,还是新盛李凤呢? 《永城李谱》记载,“李凤……卒后葬于思里新盛镇管家屋基门前山堡下田中,酉山卯向。碑题‘明待赠考亲李公讳凤之墓’。联为‘地灵迈千古,人杰卒万世’。民国二十八年己卯岁(1939年)清明节荣先总祠族人曾备猪羊酒醴前往祭奠拜扫。现坟被建蚕种场(经探访确认,应是新盛上场口管家屋基的蚕茧站,而不是德胜村麦草岗的蚕种场)平毁。” 根据《永城李谱》首次祭扫该墓的上述记载,说明在距今80多年前的民国时期,在永城李凤辞世约400年后,永城李氏才追认墓葬今新盛上场口管家屋基的李凤是他们的入綦四代祖。但从所录碑文来看,除同名同姓“李凤”外,并没有其他证据说明该墓主李凤与永城李氏的血亲关系。 据了解,永城李氏并没有某支系在明代迁居新盛,更没有当期前后有其他亲人墓葬在新盛的记录。仅有其入綦四代祖李凤一人远葬新盛,不符古人聚族而居,聚族归葬的习俗。 笔者翻遍《永城李谱》,结合清道光《綦江县志》卷之十一收录的《读李梧菴志稿并序》中“至于何里人,并其子孙庐墓,无从查考,为之慨然”等句,进一步判断,永城李氏清代及之前编修的族谱中,并没有李凤墓葬地址的记录,其在新盛的上述记录属民国以后新增,明显影响证据的有效力。 【新盛李谱,信息更多】 相反,在《新盛乾隆李谱》中,笔者也查到了与《永城李谱》完全相同的李凤墓址、碑题记载。同时,《新盛乾隆李谱》还记载了新盛李凤的更多相关信息。 一是其父亲李文相“天启三年岁次癸亥(1623年)四月吉旦修大屋林(今新盛小学附近)上坮生塋一连三函,匾上标题‘宠荣(未山丑向)墓志’。”“原任云南右卫知事,永乐著聲,刚介不污,贫乏几不能归,以清白传家。” 二是其叔父李文燦、叔母刘氏“其来也,嘉靖二十年辛丑岁(1541年)八月初十日辰时生,享年八十六岁。其去也,天启七年丁卯岁(1627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未时寿终。墓在涂家山(今江苏省人民医院重庆分院附近)屋角。” 三是其堂叔父李文安“墓在楼房沟左方大屋林。” 四是其祖父李时明“正性受享茔墓,酉山卯向。孝嗣孙生员李凤率族李文彩、李文材等包砌,大明万历一十九年岁次辛卯(1591年)二月二十七日清明节吉旦。” 五是其伯祖李洪明“墓在岑狮坝下,楼房沟坐宅左边塆大屋林中,在左边坤山艮向。弘治十二年己未岁(1499年)立碑”等。 其中新盛李凤父亲李文相简况及墓址,在清道光《綦江县志》卷之七《应例》明代部分,清光绪《四川綦江县续志》卷一《邱墓》篇明代部分,都有与《新盛乾隆李谱》基本一致的记录。而《永城李谱》的相关记载,却没有对应的县志有效信息支撑。 (未完待续) 特约通讯员:杨友钱 总编辑:孙萍 值班编委:彭巧 编审:谭禄柳 编辑:陈欣然 审校:杨小红 刘燕艳 文章来源:大美綦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