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服务志愿者第二次赴贵州补充追访张华庭政绩。通讯员 碧云天 摄
文化服务志愿者第一次到贵州张华庭任职地了解相关事迹。特约通讯员 杨友钱 摄
志向教化心相通
易佩绅《函楼诗钞》共收录其任职贵东道时诗作94首,其中表扬属吏的仅两篇,一是《民怀篇》张华庭,二是《由八乐陆还永从下江各苗洞》钟伯元。前者正文多达434字,后者正文仅“颛蒙向化自儿时,新为苗童置塾师。吟诵居然佳子弟,下江父母是钟期”四句28字。既可见张华庭在当时贵州基层主官中鹤立鸡群般的优秀,又足可见易佩绅对张华庭欣赏有加。张华庭的日子,自然一片阳光灿烂,其在贵州为官期间的作品集《寄斋杂录》收录有《踏春》一诗:“春风吹我到旗亭,几处新莺隔树听。芳草一堤才踏遍,前途尚有数峰青。”“前途”一语双关,高峰可见可攀。
易佩绅为什么对张华庭一见如故,如此欣赏一个此前并不相识的人呢?易佩绅在《函楼诗钞自叙》中,以“吾存吾诗,吾存吾志而已”结尾。易佩绅的心愿所想是什么呢?与《民怀篇》同卷的《黎平巡次得韦伯谦学使书,并留别诗四首,依韵答之》一诗(以下简称《黎诗》)中,“安边长策待谁施,第一经纶夏变夷”句后特别加注“(贵州学政韦伯谦)来书论治苗,以教化为重,正合鄙见”,可见易佩绅在贵州任职期间,对苗汉民族杂居地区社会治理,首要教化即是其志向。
即使到今天,以侗、苗为主的天柱县,都是贵州省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县之一,少数民族人口占比高达98.2%。而张华庭上任天柱伊始就作的《劝民息讼篇》,“照得天柱地方,苗汉杂处。敦诗说礼,不乏鸿儒;作奸犯科,岂无丑类?”“稔闻苗民顽梗,动辄操戈。汉人奸贪,频施暗箭”“抗粮夹案,惯作一手遮天;渔利分肥,都来双膝跪地。欺天顽法,倚势凌人。”可见当时的天柱县,苗汉矛盾突出,社会教化任重而道远,张华庭首先就得从劝民息讼开始。
易佩绅又在《黎诗》“上下一家忘俗例,官民相见总天真。渐融冰霰为膏澍,隐变狼豺作骥驎。遽信安全吾未敢,远猷自顾去留身”后加注,“余大旨在通下情、除壅蔽、杜贪墨、息纷扰,先有以安民生、服民心,而后可施移风易俗之政……”而《劝民息讼篇》(详见11月8日“綦走发现”文“‘劝民息讼’化天柱”部分)就是张华庭贯彻易佩绅“通下情、除壅蔽、杜贪墨、息纷扰”理念的天柱实践。《劝民息讼篇》结尾,张华庭最后强调,“为此示,仰县属人等知悉:欲保身家,从兹息讼。本县即存保民保赤(养育、保护幼儿)之心,自无滥张滥拘之理。债产户婚,原证尽可理息;鼠牙雀角,亲族便好解和”“又况王章赫赫,安能阿意徇人;天网恢恢,何敢肆行枉法”“惟愿良民,咸遵明谕”。张华庭孙张集新在1985年撰文时亦说,天柱民间传曰:“张太爷(天柱百姓对张华庭县令的敬称)审案,是讲善书;张太爷的布告,是劝世文。”
《黎诗》接下来“浑朴遗风原上古,妖邪梗化首淫祠”一句,又加注“苗有鬼师,与汉有天师、端公略同,往往官欲化苗,使同汉俗。鬼师辄称苗鬼不愿其子孙从汉俗,以阻之。余虽示禁,然汉之信天师、端公已成固习矣,安能使苗不信鬼师乎?此教化之最难施者。”《劝民息讼篇》中也有“民风所系,土习尤先”一句,显示易佩绅与张华庭“英雄所见略同”——各族群世代传承的民间信仰,很不容易改变。
据《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20年第12卷第六期,湖南怀化学院副教授向娟《侗族戏剧产生的文化生态分析》一文介绍,光绪三年(1877年),“(天柱)知县张济辉规定婚俗不合‘六礼’者必须严加禁止。此后北部侗族地区直接采用汉族的‘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并与侗族的婚姻礼俗融会贯通。”于此,在张集新1990年撰文《记祖父张华庭从政事略》中得到印证,“(张华庭在天柱任职期间)对苗族‘酬婚’(婚嫁不凭媒妁,姑家之女必嫁舅氏之男)等不合理之旧习惯,主张移风易俗,并制订‘婚嫁条约’,公告施得。”
说明张华庭并没有望难却步,在劝民息讼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安民生、服民心”之后,与易佩绅思想又高度合拍,迅速“施移风易俗之政”,并且效果较好。正如向娟教授论文所述,“随着民间节日、婚俗礼仪等方面的汉化,确立起了侗族南部地区与北部地区的地理分界线与文化差异线,逐步地确立起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北侗(汉化程度较高)与南侗的文化概念。”
支持百姓反“洋教”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石印本《西巡回銮始末》中,《全权大臣与诸国钦差往来文稿》记载,“查明确犯重罪应行严惩各员详单:署思南府张济辉,素以仇视西教为怀。龙泉县继文,异常仇视西教。非特任令罗芳林统带匪党入境骚扰,且教民求其作主弹压,伊竟明谓该教民身居化外,因信西教,自取其祸,定不保护。”晚清大臣,宣统帝溥仪老师陈宝琛等修纂的《大清德宗景HD(光绪朝)实录》卷之四百八十载,“署思南府张济辉、龙泉县(今称凤岗县)继文,仇视西教。任令罗芳林带匪入境抢毁,戕杀教民。求其弹压,伊不肯保护。罗芳林系思南府被革武员,攻击教民被害多名之案,系其主谋。是否属实,著邓华熙确切查明。迅即电奏。电寄。”以上两文中,“伊……定不保护”“伊不肯保护”两句,说明在当地洋教横霸,百姓奋起反抗时,张华庭站在了百姓这边。《大清德宗景HD(光绪朝)实录》卷之四百八十六记载,清光绪二十七年辛丑(1901年),因上年各省人心煽动,焚毁教堂,伤害教士教民之案层出,朝廷屡降诣旨,饬令妥为保护。仍有地方官奉行不力,致酿事端,全国有五十六员在案,分别被处以极边充军、永不叙用、饬令回籍等。“贵州思南府知府张济辉、龙泉县知县继文、四川崇庆州知州陈兆棠、崇甯县知县陈鼎勋、南部县知县袁用斌、大足县知县赵绥之,均着开缺离省。”据《綦江文史》第五辑(1986年)潘德潜先生所撰《綦江“三廷”》一文介绍,张华庭被革职离省后,经众百姓联保具结,减为五等罪。离任时,百姓送“万民伞”,洒泪送行。
“知音”千里榻南州
在志向教化的同时,张华庭也非常注重建粮仓、造桥梁等地方公益事业的发展。如任天柱县令时,重修了正殿三椽,东西仓各三间的常平仓(又称天柱仓),为柱邑储藏积谷,以备灾荒。再如在清镇(今贵阳下辖县级市)时,监修新川会馆,为川人提供聚会和习艺之所。又如任台拱厅(今台江县)同知时,在台拱城南门外的翁你河上,重修了清道光以来屡建屡圮的太平桥,并在50多米长的桥上增置瓦屋17间,桥中建两层六角亭,过道两旁有回廊靠椅供人歇息,桥下每隔两间砌一锐角形青石桥墩,共8个,桥两头还有牌坊阁楼。既沟通了台拱城通往贵阳的大道,又为台拱城人民群众提供了炎热季节乘凉避暑之所……张华庭在黔为官近三十年,“以实心行实政”“当一日官尽一日力”为己任,勤于理事,公允待人,所任之处皆有政声。
如此优秀的下属,自然深讨上司欢心。再读《民怀篇》,易佩绅以“长吟短欢索知音,千里边关一轮月”两句作为结尾,将他与张华庭的关系,从“未识面”迅速提升到“知音”。作为宦途知音,易佩绅知晓张华庭遭受仕途挫折、铩羽而归后,又是什么反应呢?
在《函楼诗钞》中,又有一篇易佩绅的诗作《南州榻》,“廿因贤守屈,偶署作功曹。四海两人对,千秋一榻高。为谁悬复下,怅望首重搔。未必南州彦,今时竟不遭。”南州,是綦江的古称;榻,下榻,意指客人来家中住宿;彦,指有才学的人;遭,碰到不幸的事。文化服务志愿者们由此推测,该诗可能就是易佩绅千里迢迢赶赴綦江,安慰人生底谷中的张华庭时,有感而作。
(未完待续)
文/特约通讯员 杨友钱
总编辑:孙萍 值班编委:张宗祥 编审:王旻 编辑:陈欣然 审校:张凤玉 文章来源:大美綦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