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1168|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南平古僚人石木文化新探 ——以綦江郭扶古镇为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楼)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重庆 重庆
本文首发于简书,转载于简书:https://www.jianshu.com/p/fab65dcd5a6f

南平古僚人石木文化新探 ——以綦江郭扶古镇为例

[摘  要]:魏晋时期贵州境内牂牁大批僚人迁徙进入巴蜀地区,这一历史大事件是西南地区僚人和汉人等民族大融合的开端,“僚人入蜀”对西南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重庆綦江地处僚人自贵州牂牁入巴蜀北上的第一站,是“南平僚”的聚居地,郭扶古镇位于綦江境内渝南黔北交界地区,留下了许多以石木为载体的僚人遗址遗迹和习俗文化,具有代表性和特色性。通过近10年来多次对綦江郭扶古镇境内南平古僚人遗址遗迹和习俗文化的实地考察,在此基础上新探了古镇境内对乡民生产生活发挥重要作用的岩石及古木场址,采用田野考察法,结合文献资料法,辅之以走访档案馆查阅地方志资料,让实践与理论相得益彰。石木发挥的农业水利作用可减轻2030年前后因碳达峰引起的气候升温可能带来的缺水问题和缓解今后我国遇到农业缺水及人口基数大等原因可能带来的粮食危机问题,同时石木发挥的中药作用可给人民群众带来健康,从而造福百姓。

[关键词]僚人入蜀;南平僚;石木文化;田野考察法;碳达峰;缺水问题;粮食危机;水利及中药

前言:郭扶古镇坐落于重庆市綦江境内渝南黔北交界地区,这里民风淳朴,山清水秀,古木巨石,浑然天成,只是养在深山人未识。笔者从2015年至今的近10年来多次开着小摩托穿梭于古镇的多个地方探访,寄情于这里的山川田野,沉醉于古木峭壁上的历史人文,倾心于通往贵州的川黔盐马古道。这里也是南平古僚(读lao)人聚居区,留下了许多僚人石木文化遗址遗迹和习俗,对挖掘和完善僚人文化及促进民族团结有重大意义,在此考察探访的基础上,笔者拓展新探了古镇境内一些有特色的岩石及古木场址,在交通、农业水利、运输、建筑、中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揭示了郭扶地区的乡民与近在咫尺的石木之间紧密相关的对话交流,生产生活融于石木之中,形成了悠久厚重的石木文化。

    回顾关于巴蜀僚人的研究,文献资料主要集中在“僚人入蜀”这一历史事件及影响相关研究[1-4],还围绕“巴蜀原本有无僚人”进行辩论[5-7],另外还有一些文献谈到僚人往渝东南迁徙,与三峡地区当地人融合[8,9],因杜甫在三峡地区夔州与僚人接触和生活,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写诗歌赞颂僚人引起学术界对“三峡地区僚人”的关注[10,11],有的文献还谈到了四川一些地区的僚人情况[12,13],近年来“南平僚”逐渐进入学术界的视野,关注度正在逐步提升,但文献数量屈指可数,上述均主要以理论研究为主,缺乏实地考察探访。本文采用田野考察法[14-16],结合文献资料法,辅之以走访档案馆查阅地方志资料,让实践与理论相辅相成,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论、历史地理学等学科交叉融合研究[17,18],获得了郭扶古镇“南平僚”遗迹和习俗的第一手资料,加强了这一薄弱环节的研究。僚人文化作为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僚人石木遗址遗迹作为僚人文化记录和传承的重要载体,对其修缮、保护甚至开发均具有重要意义。

    石木不仅在僚人文化的记录和传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乡民的生产生活中也同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30年左右我国将达到碳达峰,预计未来几年气温总体上将持续上升,这将可能给广大地区特别是农村薄弱地区带来水稻种植等农业生产和人蓄饮水缺水的问题,石头筑坝的蓄水库和引水灌溉的石砌水渠将对缓解可能面临的缺水问题和粮食危机大有用处。另外我国的粮食产区占整个国土面积比重不高,且拥有众多山区梯田耕地,农业机械化工具很难像平原那样施展开来,山地农业机械化工具的研发亟待改进,应因地制宜,工具应做到重量轻,成本低,操作和转移简便,尽量可单人或少量人员操作,对我国粮食增产增收和农民种粮省力极为有利,很有发展前景,同时石膏和木制药材发挥的中药作用对群众健康是有益的,这些来自大自然的馈赠,最终将造福百姓。

一、郭扶古场镇

    郭扶古场镇作为重庆市綦江境内渝南黔北交界的核心地区,这里历史悠久,目前场镇上有古朴的石木结构吊脚楼和古色古香的石板路。从卫星地图看,这里是渝南黔北地区少有的浓密森林连片区,向北邻近重庆綦江古剑山风景区,向南邻近重庆江津四面山风景区,属于重庆綦江长田自然保护区的范围内,保护区由綦江四个乡镇(郭扶镇、中峰镇、永新镇、三江镇)的部分区域组成。据保护区公示介绍,长田保护区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常年气温20℃左右,植物品种繁多,是綦江乃至重庆市目前保存最完好的“森林植物库”。植物网中囊括了不少的珍贵植物,其中不乏:500岁的松树王、红豆杉、千年银杏、蕨类植物等。据《綦江县志(1986-2011)》记载[19]:

长田山绵延70公里,有99座山。崇山峻岭连绵不断,林海茫茫,古树参天,苍苍竹海,层层叠翠,山间流水潺潺,悬崖峭壁,瀑布飞泻,如烟如云。山中更有青龙嘴、红寨门、罗汉洞、月亮石、盘龙石、骏马石、乌龟石、云海关、迎客松等自然景观。长田林海植物种类繁多,是綦江县保存最完好的植物基因库,森林覆盖率在90%以上,曾被评为省级森林公园,是县级自然保护区,被称为重庆最大的“自然氧吧天堂”。

图1 郭扶古镇地理位置卫星图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高德地图提供的卫星图整理

    据传明末清初,郭扶古镇因为位于通往遵义习水泥坝乡、重庆江津柏林镇的古大道旁,时常有商人和旅客前来借道,随即有乡民在古道两侧修筑起几幢草房和小铺,给路人提供歇脚和住宿之便。随着来这筑房修屋的人数增多,逐步形成场铺市集,开场集的前几天晚上,皓月当空,悬空高照,名为“月来场”,清朝年间,当地发生旱灾,郭氏兄弟匡扶百姓,因而得名“郭扶”,现在是逢一四七赶场。古镇境内海拔最高点1294.6米,为狮子山顶,最低点292.2米,为垮山村1社,这里因地势较高,植被覆盖率高,空气质量好,被称为“凉都郭扶”[20],现在境内的高庙场等地成为了夏季避暑纳凉热门之地。郭扶古镇还因在地图上横向邻近渝黔交通要道的綦江盖石、分水、镇紫和东溪镇、赶水镇和丁山镇,因此境内有重要的川黔盐马古道。

图2 郭扶古镇远景及牌匾
资料来源:作者自制

    2017年9月17日恰逢赶集日,笔者开着小电驴到郭扶古场镇进行探访,郭扶场镇有两条主要街道,一条是铺了草油路的商业新街,另一条是铺有古朴石板路的老场,新街宽敞平坦,老场古朴自然,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场镇虽有稍许热闹的人群,但和以前赶集时的成群结队相比,已经少了许多,现在因青壮年背井离乡外出谋生,村镇留守老人和孩子较多,留守老人生活困难,留守儿童缺少关爱,成为了弱势群体[21]。据《綦江县志(1911-1985)》记载:“郭扶场历来为綦江西南面山区的物资集散地,赶场天市场十分热闹[22]。”笔者在老场农用竹具前停下了脚步,一打听价钱,卖家回答一个需要几十元,因编织农用竹具挺耗费时间的,方言称“背活路”,因此价格也还算合理。老百姓关心基层教育和医疗,古镇上有从幼儿园到初中阶段的学校,也有卫生院,场上还有“敬老院”,供老人养老。要到中午了,笔者肚子开始咕啦叫,古镇有当地臊子米粉、手工挂面、豆花饭、农家小炒、山鸡烤鸭、烧腊、羊肉汤锅等餐饮店面可供选择,餐饮后看到村民路边摆放的自家种植的西瓜、马铃薯等新鲜蔬菜水果,买了一点放在车篓里。

图3 老场建筑、农用竹具、幼儿园、养老院
资料来源:作者自制

二、郭扶古僚人石木文化遗址遗迹和习俗

    2024年1月31日,通过在有限时间内对綦江档案馆实名匆忙走访,地方志陈姓工作人员热心提供了宝贵的《綦江县志(1986-2011)》和《綦江县志(1911-1985)》给笔者阅读并摘抄部分章节,他再三叮嘱按照规定只能摘抄有限的页数。据《綦江县志(1986-2011)》记载:“綦江河流域的古代民族“蛮子”,《唐书》称为“南平僚”。南平僚是越——僚系民族的一支,应当与今壮、傣、佬、黎诸族的先民同源同宗。到南宋后期,綦江的南平僚基本上汉化[23]。”僚人正式纳入“四夷体系”,始于北齐魏收的《魏书·僚传》,后晋刘昫《旧唐书》、北宋欧阳修和宋祁《新唐书》相继专设《南平僚传》,渝南黔北毗邻地区分布有“南平僚”,綦江地处僚人自贵州牂牁入巴蜀北上的第一站,是“南平僚”的聚居区[24-27]。其来源可能是黔北的夜郎人北移,也可能是渝南(川南)的巴人南迁,也有可能是二者的融合,黔川渝交界乃至更广泛地区的人民因历史的通融是一家[28-30]。

    郭扶古镇作为渝黔交界的核心地区,也是南平古僚人聚居区,境内留下了许多僚人石木文化遗址遗迹和习俗。僚人的习俗包括住“干栏”,击铜鼓,头缠白帕,还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稻作文化、桑麻文化和舞蹈文化[31-35]。

(一)、僚人住“干栏”习俗的石木遗址遗迹考察

    2024年2月9日,笔者对位于郭扶古镇老场具有僚人“干栏”风格的建筑——沿河吊脚楼进行考察。郭扶“月来场”开场以后,乡民沿郭扶河东岸建起了干栏式的民居,邻近水岸地势较高一侧的大多为吊脚木楼。这里石木结构的吊脚楼挺有历史文化味道,在石头作为地基堡坎建立起来的木结构楼房经久耐用,冬暖夏凉,以前木楼有可能是由粗壮的木头支撑,随着时间的推移才将支撑木楼的材料换成石头堡坎来筑牢加固,现在这些建筑少量保存较好,还有百姓居住,但经过时光的洗礼以及风吹雨打正在逐渐退化,有的已经成为了危房,亟待保护。僚人住干栏的习俗遗风,目前仍保留在郭扶乃至綦南广大农村,只是当地村民进行了改良优化, 但依然保留了干栏建筑的原型。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僚学研究中心研究表明,僚人很有可能在干栏式吊脚楼居住,这种房屋通常建于崖边和高坡,既防潮又防虫,来应对西南地区潮湿且闷热的气候环境,目前依然在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河流两岸可见。

图4 石木结构僚人风格吊脚楼
资料来源:作者自制

(二)、僚人击铜鼓习俗的石木遗址遗迹考察

    2024年2月10日,笔者对位于郭扶古镇境内团结村7社的古僚人遗址——铜鼓殿遗址进行考察,附近大僚坝和大僚湖是僚人聚居核心区,还有天神坛遗址、都府庙、僚王墓、小铜鼓殿遗址、僚人谷等众多僚人遗址,目前铜鼓殿遗址只剩下残存的前殿石门,其上部有雕花图案,紧邻还有古朴的阶梯石道和一座石质字库,石道下的2个石狮子已经不见踪影,需要加强保护和修缮,从这里下坡后穿过一片山林,不远处就来到了高耸的望乡台。据木制展板介绍,铜鼓殿曾是望乡台上的一座供奉僚人神器——铜鼓的鼓楼。望乡台是由三块天然巨石形成的大石葫芦,总长约10米,宽约3-5米,形神兼备。铜鼓殿居望乡台之上,为木结构建筑,如今仅剩柱洞等遗迹。古时候,僚王登高望远,一旦有敌情,僚王便亲自敲响铜鼓示警,僚人听到集结鼓声,立即带上兵器,聚于僚王身边,保卫家园。“僚王有鼓角一双”,铜鼓是僚王权力和财富的象征。望乡台也是僚人遥望故土,寄托思乡之情的地方。据《綦江县志(1986-2011)》记载:

郭扶团结村铜鼓殿位于郭扶镇团结村七社,坐西北向东南,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全殿分为前殿、中殿、后殿,现仅存前殿。前殿为砖瓦结构,面阔3间,长14.8米,宽11.2米,建筑面积165.76平方米。殿内原有三生佛、观音等大小佛像58樽,尚存22樽没有遭到破坏。前殿门前有一长6.5米、宽6.3米的天井,上殿前约30米处有一石质镂空雕花山门,雕花图案为封神榜。门前有一条有23级的踏道。阶梯中部左侧有一座字库,踏道下约4米有2个石狮子。

图5 前殿石门、文物牌、望乡台石、大僚湖指示牌
资料来源:作者自制

图6 郭扶古镇僚人遗址导览图
资料来源:来自互联网“见道”拍摄

(三)、僚人头缠白帕遗风考察

   郭扶古镇乃至綦江农人用白帕缠头的风俗经久不衰,笔者以前在古镇农村随处可见老人平常头缠白帕子,现在也能偶见老人平时头缠白帕,这些都是僚人头缠白帕的遗风。不仅如此,在四川乃至其他地区及部分民族都有白帕缠头的风俗,知名油画《父亲》中的人物便是一个头包白帕且主要创作原型为大巴山的农人,白帕缠头还能发挥作用,农人劳动干活,白帕可吸收汗水,避免进入眼睛和脸庞,老人禁不起风吹,白帕可遮风保护,烟民抽叶子烟还可用于别烟杆。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僚学研究中心主任周铃说,包头巾、穿花鞋、喜银饰都是僚人风俗,以前在郭扶古镇农村常见妇人穿手工缝制的花鞋,针线穿过蜂蜡后变得柔滑,缝制起来更加顺利,蜂蜡由蜂巢通过高温水煮后,取液态蜡放入瓷质瓢羹冷却成型,现在手工缝制已不多见,她们还喜欢穿戴手镯、戒指等银饰。

图7 郭扶乡村农人自制蜂蜡
资料来源:作者自制

(四)、僚人稻作文化考察

   郭扶古镇的僚人稻作文化源远流长,古时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在古镇境内古松村的永和,有一片底部是石坝的河滩,常年有一股溪河流淌,紧挨河滩有一大片平缓的梯田,每年稻谷成熟的时候,风吹稻浪,满地黄金,甚是养眼!宋代《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就有描写稻谷丰收的句子。郭扶当地将境内一些优美的稻谷梯田称为“古僚梯田”,笔者认为从尊重历史的真实性来看,有待进一步考证。在下游即三塘村夏炎塝的河滩有多个大小不一用于蓄水的石砌水池,可用于稻田灌溉和人畜饮水。山区梯田有大有小,田地零星分布,山地农业机械化工具应做到轻便且容易转移,需要结合山地的特殊情况,操作简便,可单人作业,因地制宜进行研发,前景可观。为了减轻农民经济负担,工具应做到价格低廉。

图8 郭扶古镇大石坝附近的乡村水稻与石砌蓄水池
资料来源:作者自制

   春回大地,郭扶乡村的农人便在一块田地里集中播撒稻种,若气温低则需要用薄膜保温,待水稻长到一定高度再分株到各块水田里,水田里的泥土因为耕牛犁过,泥脚深变得软软的,踩在上面就像一次舒适的按摩,经验丰富的农人不用标线即可将水稻植株栽种得横平竖直,新人则需要用标线才能保证“稻子窝”是较为均匀的直线,待到端阳时节,单株水稻已经生长出多个分支,达到鼎盛,接着就是抽穗后的盛花期,勤劳的蜜蜂采蜜的同时还可给水稻授粉,提高稻谷产量,农人期望盛花期艳阳高照则授粉成功,这时老天爷不下雨就是对农人最大的恩赐,然后从谷子壳包浆到变成金黄色的成熟稻谷这段时期,田里保有一定的水量即可,农人担心此时干旱则会有较大减产,用木制搭斗收割后,再用箩篼或者背篼将稻谷搬运到附近大石坝或家里的院坝进行晾晒,待晒干后用木制手摇风车将杂质吹掉,装入木制粮仓里储存,以前镇上有粮站,农民要上交公粮,支援城市,最后到水力打米房或者电力打米房将稻谷剥壳变成白色的大米。有的农人为了表达感恩之情,在每年第一次吃“新米饭”前,在自家院坝给“太阳菩萨”敬一碗新米饭后,自家才开始吃,祈祷来年的丰收。

图9 郭扶古镇梯田
资料来源:来自互联网

   谈到郭扶古镇的稻作文化,就不得不提耕田的工具,郭扶古镇属于不平坦的山区,小型不规则的梯田众多,大型农用机械不适用,以前通过耕牛加上一些木制工具以及犁头进行耕田,现在多采用小型柴油犁田机进行耕田,根据有经验的农人介绍,小型柴油犁田机的优势在于省力且作业快,耕牛犁田费力且速度慢,但耕牛犁田的效果更好,耕牛犁田的泥脚深且田泥变得很软,慢工出细活,看能否寻找方法兼顾二者传统与科技的优点提高山区耕田质量。位于古镇三塘村石桥坝就有农人牵着耕牛的石质雕花,而且在境内高青场附近有一块石头,山脊形似牯牛的背脊,名叫牯牛背[36],位于梅子桥村的团石板、四合沱水库附近还有大石牛、小石牛两个孤立的丹霞山峰,人迹罕至,非常惊险,从安全考虑,不建议前往。1958年綦江地区因盛产耕牛获得周总理嘉奖。据《綦江县志(1911-1985)》记载:

水牛历为耕畜。民国时期,政府即有通令保护耕牛之举。解放后,为满足农业生产需要,人民政府鼓励繁殖耕牛。粮食实行统购统销后,每产一头仔牛,由国家奖励粮食30市斤。农业合作化后,所产仔牛折价款,喂牛户与集体各得一半。农业社(队)年终分配时,每头牛留饲料粮30-40市斤,以保护耕牛过冬。1958年綦江被评为重庆市发展耕牛先进县,荣获国务院奖状。此后,由于喂养管理不佳,加之近亲配种频繁,耕牛体质退化严重,有待解决。

图10 郭扶古镇农人牵着耕牛的石质雕花
资料来源:作者自制

图11 綦江地区盛产耕牛获得嘉奖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綦江县志(1911-1985)》获取

(五)、僚人桑麻文化考察

   我国被称为丝绸之国,周朝种桑养蚕即为农人义务,有许多关于桑麻的诗词,唐代《过故人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宋代《发东阿》:“秋雨桑麻地,春风桃李天”,宋代《题阳朔县舍》:“瀑布声中窥案牍,女萝阴里劝桑麻”,都是有关桑麻的句子。僚人桑麻文化同样历史悠久,郭扶古镇僚人桑麻文化有待进一步挖掘和考证。几十年前古镇境内栽桑因养蚕而兴盛,蚕卵孵化后,开始只需几张桑叶的小蚕,逐渐长大后需分成多个区域养殖,待家蚕的身体逐渐透明,将其尽量均匀地放置在干稻草上,然后喷洒一定量的食用酒促进吐丝,待蚕茧硬朗后,郭扶村民将它送到场镇上的蚕桑站收购点获得经济收入,之后手工做法则是将蚕茧放入热水中抽丝剥茧获得蚕丝,进而获得丝绸,制作成较为上等的衣物。据《綦江县志(1911-1985)》记载:

   在清道光初年以后种桑养蚕者渐多,但零星分散。民国时期,民国25年至34年,改良蚕种大量推广,并引进良种桑条,采用嫁接新技术,民国35年以后,栽桑养蚕日渐衰落。解放后,1955年江津专区增派技术人员来綦,1958年县农业局设蚕桑站,1968年后县革命委员会推广新技术,1980年蚕茧产量超万担,1985年蚕茧产量为9140担。

   麻布对普通百姓更为重要,村民抽取麻后搓绳以织布,据《后汉书·西南夷传·哀牢》记载:“知染采文绣,罽毲帛叠,兰干细布,织成文章如绫锦。”晋代的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记载:“(古哀牢国)有兰干细布。兰干,獠言紵也,织成文如绫锦。”麻绳还可辅助编织草鞋,以前夏天随处可见郭扶乡民穿着草鞋,透气又清凉,另外披麻戴孝也是中华民族孝道文化的一种见证,桑和麻还为中药。在位于古镇境内的彭家岩,有一棵上百年(距今149年)的古老黄葛树,枝繁叶茂,树高20余米,胸径2.5米,树枝延伸至公路上方,这里是僚人文化遗址群——兰干门遗址的所在地,当地百姓于光绪元年小阳月(1875年)在树旁的石壁立有碑文,记载了保护该树“往来乘凉之便”等缘由。据綦江老字号“简子布艺”创始人简映竹《郭扶矮人舞》记载[37]:

   大僚坝是郭扶的一个古老地域的统称,是春秋时期(?)南平僚人聚居的区域。大僚坝涵盖了今天的古松、同心、三塘、团结、高庙、五星、人和、银盆等村落,地域面积约62平方千米。团结村曾经是大僚坝的核心,也就是老百姓口中的大僚坝地区。大僚坝地处海拨800~1200米的高山台地上。在大僚坝的核心区域,四周多为高崖绝壁,中间台地坡缓地阔,植被丰茂。从古至今就有种植贮麻、蚕桑的习惯,传统农耕业较为发达,特别是麻织品生产,在古代颇有影响力,是僚人与其他民族以物易物的主要高品。

   南平僚人的麻织品称为“兰干”,这从遗留下来的“兰干门”可见一斑,如三塘村(?)的彭家岩有北兰干门,梅子村的磨子岩有西兰干门,龙泉村的花二岩是南兰干门,而大僚坝的东边是十里悬崖,天然屏障无出路,则不需要兰干门。兰干门,是大僚坝设置的关口,专管本地贸易商品进出收取税费的地方,而麻织品是本地重要特产,所以西、南、北三个关口要地,俱名“兰干门”。

图12 彭家岩兰干门遗址
资料来源:作者自制

图13 十里悬崖的尖山子云海
资料来源:作者自制

(六)、僚人舞蹈遗风文化考察

   从綦江一些地区的石刻崖墓中即发现有多人舞蹈的画像,郭扶矮人舞具有僚人遗风,逗中起舞,即兴灵活,表演夸张,诙谐幽默,注重高矮搭配的视觉整体效果,通过鲜明的对比,表现了矮人的乐观自信,富有质朴的乡土气息和庆祝丰收的欢快场面,倡导高矮身高的人和谐相处的文化,在现实生活中传达了对矮人积极向上的意义,据綦江老字号“简子布艺”创始人简映竹《郭扶矮人舞》记载:

   每到丰收季节,也是土麻收割织布的时节。为了庆祝丰收,僚人各色喜庆节目都会轮番登场,矮人舞就是其中之一。郭扶矮人舞是一种独特的舞蹈,一般由两名或多名青年舞者表演。男青年头罩一个大竹箩,笼至胸部,将头和脸罩住。竹箩遂成“大帽子”;胸部绑孔两根竹条,穿于衣袖中,是为“手”;裸露的腹部画以眉毛、眼睛和鼻子,是为“脸”;肚脐眼则充作“嘴”。整个形象头大、脸宽、身短,极具矮人特征,滑稽而夸张,憨态可掬。女青年与正常人的身高无异,只须戴一个娃娃面具,更衬得小矮人的粗短可笑。

图14 郭扶矮人舞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中华僚人文化节获取(华龙网记者徐云卿摄)

三、郭扶乡民与石木场址及文化

   石木场址对郭扶乡民的生产生活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百姓离不开石木,石木已经融入乡民的日常中,成为了形影不离的伴侣,深刻影响了乡民的一生,在获得便利的同时,也值得保护。随着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一些古老的石木场址逐渐不被利用,随着时光的流逝,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但文化应当被记录、传承甚至加强挖掘,形成有价值的史料,留存给后人。

(一)、石桥发挥的交通作用

   郭扶乡民交通出行与身边的石木之间有紧密联系。2024年2月9日,笔者对位于郭扶场镇附近的古老石桥——郭扶上卷洞桥进行考察,石桥伫立在郭扶河上,连通了河流两岸,方便了郭扶乡民的出行,是从郭扶场镇通往郭扶镇中心小学的必经之地,发挥了重要的交通作用,因郭氏兄弟乐善好施,这座桥便是古镇仁善文化的代表和体现,目前古镇境内较多学生去城市上学,平时已很少有人通行。紧邻石桥的岸边有一棵黄桷树,十年前在修沿河路时,这棵树恰好挡在沿河直线路径上,当地人不忍心砍掉,为了保护这棵树专门绕道修路,至今仍在,越发挺拔。据《綦江县志(1986-2011)》记载:

     郭扶上卷洞桥位于郭扶镇郭扶街道,修建于清初,维修于清末,东西走向,桥面面积84平方米,条石砌成两墩三孔拱桥,两边平面引桥,总跨度20.9米。中间拱桥宽4.03米、长7.86米,墩距2.7米,墩高1.5米,栏高1.1米,宽0.28米,东引桥宽3.5米、长7.8米,栏高0.62米,宽0.33米,西引桥宽3.2米,长5.25米,栏高0.58米,宽0.29米,两边八级素面踏道。

图15 郭扶上卷洞桥和绕道黄桷树
资料来源:作者自制

(二)、石坝和石渠发挥的农业水利作用

1.石坝的蓄水灌溉作用

   郭扶农耕居民与身边的石木同样休戚相关。2024年2月9日,笔者对有代表性的位于郭扶镇梅子桥村水利灌溉工程——梅子桥水库石坝进行考察,石坝建成于1976年12月,坝型为石拱坝,坝高26.68米,石坝建成后通过各级大小不一的石砌水渠,将清水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各个水池或者小型水塘,再灌溉农田,直接或者间接用于人畜饮水,就像人的血管输送血液一样,发挥了重要的引水灌溉和饮水作用,干渠途经郭扶场镇菜市场、三塘学校等地,最终流向篆塘镇。石砌的坝坎牢固可靠,至今仍然岿然不动,虽没有大型水利工程那样雄伟壮观,但看起来依然挺拔有力,水坝的建设花费了不少人力物力和财力,想象工人们口中喊着郭扶“石工号子”齐心协力的场景,特此向劳动人民致敬,类似的还有郭扶“龙杆号子”、“草鞋号子”、“平路号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据有经验的工人讲,水泥筑坝坎比用石头韧性更好,但论牢固而言,水泥是比不上石头的,经年累月的风吹雨打,石头依然坚硬无比,能将二者搭配起来使用最佳。从1985年的郭扶地区行政区划来看,郭扶有较多的水库,库容前三的水库有梅子桥水库、新民水库、马夹塘水库,但只有梅子桥水库为石拱坝型,另外两座水库为土坝,现在土坝应该变成了水泥坝,据《綦江县志(1911-1985)》记载:

图16 梅子桥水库石坝和石砌干渠
资料来源:作者自制

图17 梅子桥水库石砌蓄水池
资料来源:作者自制

2.石渠的引水发电作用

   石砌水渠除了具有引水灌溉和饮水作用,还具有向水力发电站输送水源的功能。2022年1月2日,笔者对位于古镇境内三塘村用于灌溉和发电功能的石砌干渠进行考察,水渠从上表2提到的桥坝河水库下游的小闸坝水塘开始,途经关水凼、三重石、大岩洞、台田、巨木林、黄泥沟下游等地,至彭家岩水力发电站结束,中途开有缺口,当水位达到一定高度则可通过缺口溢出,灌溉周边农田,兼有引水灌溉和发电的作用。郭扶境内的狮子山的山腰和山脚也有类似从上游水库到下游农田区或者居民区的石砌水渠,只是水渠非常小型,可作为引水灌溉和饮水之用,笔者以前随村民登狮子山依稀记得这条石砌水渠,2024年2月9日时隔30年随当地许姓村民途径双河塘、建新后再次对该水渠进行探访,古朴的石阶旁边就是石砌水渠,似乎已经没有使用。另外五星村的金塘湾大华咀水库、张家河坝和同心村的庙坪也有用于引水灌溉和饮水功能的石砌水渠,可能也没有使用了。我国估计在2030年左右达到碳达峰,估计接下来的几年气温总体上会持续上升,特别是农村薄弱地区引水灌溉和饮水的需求会持续加大,蓄水的水库和引水灌溉稻田的石砌水渠将大有用处。

图18 三塘村小闸坝水塘石坝和石砌干渠
资料来源:作者自制

图19 狮子山脚石砌小型水渠
资料来源:作者自制

(三)、石制器具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

   2019年5月1日,笔者从古镇境内长岭村委会出发,途经安平、石龙场、凤椅、平等、劳动,沿着凤凰山探访,山高水长,听当地村民说附近有红石包以及多个水库,沿线有多个石质寨门,如红寨门、六寨垭寨门、狮子山寨门等,作为关口,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2024年2月10日,笔者对位于团结村的石龙门进行探访,在这里看到了村民以前日常生活与石头之间紧密相连,一块磨损的磨刀石、一台石磨子、一个石水缸等石制器具,彷佛看到了当地村民与邻近的石头在生活中的对话,石头已经融入了村民的日常生活中。


图20 凤凰山脚河滩和郭扶河谷
资料来源:作者自制

图21 团结村石龙门及附近石制器具
资料来源:作者自制

(四)、石板古道发挥的运输作用

   从梅子桥村石砌蓄水池附近出发,途经银盆村,直至同心村楠木岩水库,沿途有一条石板路,这条古道翻山越岭,一会儿农田,一会儿树林,一会儿沟壑峭壁,一会儿河滩,蜿蜒而行,在中途银盆村有一段陡坡石阶路,以前爬坡感觉特别累,好在这段陡坡是在树林里,夏天虽累但凉快。从同心村楠木岩的岩下水库到团结村的岩上平坝也有一条更长更陡的石梯路,拾级而上,汗流浃背,2024年2月10日,笔者亲测需要数百步攀登才能走完,自从水泥公路修通后,这些古道逐步荒草丛生,鲜有人行走。马在陡峭的山区一直发挥着重要的运输作用,石阶路的好处在于即使刮风下雨,马也可以运送重物行径在路上,避免了泥泞道路寸步难行且湿滑的危险,境内盐马古道也同样发挥了重要的运输作用。

图22 楠木岩石梯古道
资料来源:作者自制

(五)、石木发挥的建筑作用

1.石木结构庙宇和碉楼哨所

   民间多有进香习俗,古镇乡民通过敬拜庙宇的菩萨来祈愿。2024年2月16日,笔者从上文提到的梅子桥水库坝坎紧邻的人和村指示牌出发,沿着村道水泥公路蜿蜒而上,便来到青龙,公路旁有一座石砌庙宇,石门上刻有“青龍山”、“位繞青龙翔彩×”、“身居紫竹拥金×”,旁边刻有“下雨”,石门正上方有一人骑在青龙上的雕刻,屋盖为木结构,古朴自然,一棵黄葛树比邻而居,像一把伞,为其遮风挡雨,向前看视野开阔。笔者浅显解读,青龙掌管着降雨,乡民建这座庙宇可能是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反映了农耕文化。2017年8月19日,笔者来到同心村的大田坝水库,紧挨坝坎的湖边小山脚也有一座石砌小型寺庙,依山傍水,美不胜收。许多庙宇建在山头高处,还是路途的关卡所在地,在团结村的上楠木岩就有一座庙宇,庙内上方的岩石上刻有“ 顯應岩”,居高临下,是上下山的必经之地,庙旁有一股山泉水,供上山或者下山歇脚的行人解渴,在古松村摇儿石附近的高处也有一座石砌庙宇,位置险要,是以前徒步去分水的必经之地,可俯瞰山谷里的渝黔交通干线。2019年4月21日,笔者从三元庄出发,途径七孔子、石园附近的梅湾,来到上文提到的古松村十里悬崖附近的尖山子,拾阶而上也有一座鲜为人知的庙宇,名叫“福建山寺”。除此之外,在高处险要位置还建有石砌的哨所碉楼,可观察到周边的情况,在上文提到的狮子山,高处建有石砌哨所,简朴自然,在三塘村3社回龙湾建有碉楼,碉楼为土木结构,最底层由长方形条石砌成,悬山顶。据《綦江县志(1911-1985)》记载:

     民国时期,每逢春节,民间多有进香习俗。庙内设签台,供香客求签问卜,预言吉凶。每年农历六月初九至十九,是古剑山既定会期。届期上山入庙进香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

图23 青龙山、大田坝水库和观音岩石砌庙宇
资料来源:作者自制

2.石木结构民居

   在郭扶古镇农村地区,目前还留存有少量石木结构或者“干打垒”土木结构楼房,2024年2月10日,笔者对位于团结村石木结构房屋进行探访,墙体由方形岩石堆砌而成,方形岩石是自家村民用铁锤錾子手工制作,虽没有专业石匠制作得那么规则,但墙体看起来依然牢靠,石缝由水泥河沙黏合,有的村民为节省开支,取附近硬度小的“泡砂石”捣碎成细沙代替需花钱购买的河沙,通过木楼梯上楼,楼上地板为木制地板,由粗壮的圆形干木支撑,取之于附近山林,有的民居木地板下方还有燕子筑窝,时不时伸出头看着你,屋盖由圆形木头和木板构成,圆形木头起主导支撑作用,木板是自家或者木匠将圆木用手工木锯或者电锯制作而成,用铁钉将木板连接在圆形木头上,起支撑瓦片的作用。笔者年少时家里的楼房为“干打垒”土木结构,类似于石木结构房屋,只是将墙体的石头换成了泥土,通过向木板或者竹板制作成的模具里填充粘土、高粱杆及稻谷壳,夯实后一层一层往上垒积而成,这类房屋如果充分考虑了开窗通风及采光的现代建筑设计,取二者优点,则真的可以做到冬暖夏凉,舒适宜人。三线建设时期,就地取材的石墙或者土墙干打垒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经费,为国防和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据《綦江县志(1911-1985)》记载:

     民国时期,綦江的房屋建筑,城镇为排列式土木结构或穿木结构的瓦房,单开间,长进深,外为店铺,内为住室,一楼一底。部分乡场,还于街中建凉亭,晴天遮太阳,雨天避雨水。乡村大多为土木结构的瓦房和草房,瓦屋多为富有者所居,草屋多为农民所住。官绅之家则走马转阁楼、四合院、三重堂、大朝门、高院墙。富庶之家多为一正两横,一楼一底。中间为堂屋,供奉神龛和迎宾接客。两侧为住室,横房为住室或厨房,或为堆放什物之用。贫苦之家则平房茅舍,土木结构,且有高梁(笔者认为应为“粱”)杆夹壁头和住岩洞者。解放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城乡住房条件显著变化。城镇修建砖木、预制结构的高大楼房与日俱增。农村难避风雨的竹篱茅舍,也多为土木结构、砖木结构的瓦房所代替,有的单家独院,还培植了优美的环境。

     綦江北部农村,人口稠密,居住集中,多为土墙瓦屋、三重堂、四合院、长五间的建筑形式。南部山区居住分散,多为木穿逗(笔者认为应为“斗”)结构,大小不一,参差不齐。但在昔时,平坝、山区均有少量草房,为贫苦农民居住。解放后,随着农民生活的改善,改修、新修住房的农户逐步增多,且建筑形式也有改进。六十年代以土石结构居多,南部工矿地区则盛行“干打垒”。七十年代为青砖小瓦房,八十年代,公路沿线和场镇周围,多为预制结构的红砖楼房。


图24 郭扶农村地区干打垒房屋
资料来源:作者自制

图25 郭扶农村地区木制楼梯和二楼木制地板
资料来源:作者自制

图26 木结构屋盖
资料来源:作者自制

3.石头和古木保护

   科学合理的利用岩石和采石是很有必要的工作,岩石资源有限,应取之有道,不能随意开采,采石不能破坏周边农田耕地和林区,要保护地质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同时村民要有护林意识,除了用于日常烧柴煮饭的杂木和枯木干柴,不能乱砍乱伐干木。1985年郭扶地区有45棵古木,不管林权属国家、集体还是个人,都要长期保护,无特殊情况,一律不准砍伐。据《綦江县志(1911-1985)》记载:

(六)、石膏发挥的中药作用

   石膏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工业和建筑材料,可用于工艺品的造型、铸造业和首饰的模具,医疗上可用于固定骨折的伤肢,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有多种疗效,高血压可引起多种疾病,将石膏制作成“石膏降压枕”,科学使用得当可将血压降至正常水平。我国优质石膏矿少,但类型齐全,郭扶二郎坪一带石膏矿有地下储量,目前可能还未开采,若今后需要开采,应等待科学先进的地下开采技术成熟后,方能进行合理开采,并有效利用,开采过程中要确保人员生命安全,不能浪费资源,并且最小限度地减少对所在长田自然保护区周围林区植被的破坏,既要造福于当代,又要给后人留存。石膏常产于海湾盐湖盆地、内陆湖泊盆地、江河沉积盆地和泉水沉积位置形成的沉积岩中,从郭扶二郎坪所在的地理位置来看,周边有多个水库湖泊,可能提供了石膏形成的有利矿床条件,笔者地质学浅薄,还请专家学者进行深度释读,据《綦江县志(1911-1985)》记载:

     据1958年调查资料记载,郭扶区二郎坪一带石膏矿地下储量约500万吨,经取样化验,内含杂质较多,三氧化硫占30-40%,氧化钙占32-40%,结晶水占18-20%,氧化镁占1-2%,二、三氧化物占0.5-1.5%。

图27 郭扶二郎坪周边湖泊水库地理环境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高德地图提供的地图整理

四、结语

   本文通过田野考察法,结合文献资料法,辅之以地方志资料,在考察探访郭扶古镇南平古僚人住“干栏”、击铜鼓、头缠白帕遗风和稻作文化、桑麻文化及舞蹈文化的石木文化遗迹和习俗基础上,新探了一些与居民生产生活休戚相关的石木场址,在交通、农业水利、山地运输、建筑、中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此,特归纳以下五点:

   首先,关于渝南黔北地区南平僚的考古、考察和研究依然非常薄弱,仍需进一步深入挖掘和考证。近年渝南黔北地区南平僚遗址遗迹虽陆续有新发现,大多只是新闻报刊报道,研究性文献很少,专项考察研究程度还不够深入,据不完全统计,綦江流域保守估计有数千座古代崖墓石棺和碑刻,尚有待发现和深入考究[38],需高举田野考古和田野考察的大旗,追根朔源对僚人这一民族深入研究,最大程度还原先民的真实历史,尽量减少释读偏差[39],对当今民族团结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然后,郭扶古镇南平古僚人遗址遗迹和习俗文化的保护、修缮甚至开发仍显不足。当地虽对铜鼓殿等僚人遗址遗迹纳入文物并加强保护,积极对矮人舞等僚人遗风和习俗文化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对古镇老场具有僚人“干栏”遗风的石木结构沿河吊脚楼的保护和修缮仍需加强,僚人遗址遗迹也尚需加大投入,因农民进城务工和定居的增多,从事农业生产的村民减少,头缠白帕遗风和稻作文化、桑麻文化随之逐渐弱化,还需进一步发扬光大。

   接着,郭扶古镇石木场址的利用和文化的传承正在退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迁,古镇境内引水灌溉石渠、盐马古道、干打垒等石木场址正逐步失去应当发挥的重要作用,“石工号子”、“龙杆号子”、“庙宇香会”等石木文化随之失去了发展的良田沃土,进而逐渐走向濒危。2030年前后我国将达到“碳达峰”,预计未来数年气温总体上会逐步上升,可能带来乡民饮水困难和农业特别是水稻缺水问题,石坝和待修补的石砌水渠可发挥重大作用,缓解缺水问题和粮食危机,同时解决好“干打垒”房屋的开窗通风及采光设计,可做到冬暖夏凉,以应对气温升高,另外乡村山区的石板古道及境内盐马古道值得维护,还需加强喂养马匹,对偏远山区货物运输不便的村民非常便利,“石工号子”、“龙杆号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需做好记录和传承,庙宇香会作为一项习俗,应加强香烛等易燃品的消防安全教育。

   其次,乡镇留守老人和儿童的生活依然不易,教育和医疗条件相对还很贫乏,留守老人和儿童仍缺少外出儿女(或父母)应有关心和关爱。村镇青壮年背井离乡谋生,留下年事已高和知识欠缺的老人监护儿童,不仅老人自身有年老体弱和生病等诸多困难,而且亲情的缺失使留守儿童想念父母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又得不到正确疏导,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加之进城务工的乡民多从事手工或体力活,谋生也不易,从而因家庭成员分离埋下了诸多隐患,产生了这一弱势且特殊的群体,城市里也同样值得关注。应大力发展乡镇经济,利用当地农业资源,孵化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催生一些有特色的民营中小企业,盘活村镇经济,让青壮年不用背井离乡就近即有收入来源,进而解决老人和小孩均有生活和情感依靠的问题,乡村振兴任重道远。

   最后,山区山地农业机械化工具从成本价格、功能实用性、便利性等方面仍显不足。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908.2亿斤,2023年末全国人口14.0967亿人,该年人均不足1000斤,加之粮食还要用于饲养动物家禽、粮食储备等用处,实际人均更少,因此粮食并不是十分富足,还需进口,据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进口粮食总量为16196万吨,折合3239.2亿斤。我国粮食主产区在中东部平原耕地,农业机械化工具便于使用,但占全国的国土面积比例低,广大山地梯田并没有很好利用起来,加强山地农业机械化工具因地制宜研发将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提高山区粮食种植面积,进而提高我国粮食产量,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

参考文献:

[1]周蜀蓉:试论“僚人入蜀”及其原因,《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第136-140页.

[2]卢华语:论僚人入蜀及其意义,《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417-427页.

[3]周蜀蓉:析“僚人入蜀”的影响,《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第126-130页.

[4]蒙文通:汉唐间蜀境之民族移徙与户口升降,《南方民族考古》,1990年第3期.

[5] 蒙默:“蜀本无僚”辨,《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3期,第36-42页.

[6]高然,杨鑫:建国以来的巴蜀僚人研究,《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第60-66页.

[7]鲜于煌:四川方言词“乡坝佬”考释,《古汉语研究》2002年第3期,第92-93页.

[8]胡牧:民族文化的分合融通——兼论僚文化研究的价值与意义,《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第103-109页.

[9]张兢兢:晋隋间巴蜀僚人的华夏化——基于政区与户口视角的讨论,《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第191-199页.

[10]鲜于煌:三峡少数民族“僚人”和杜甫诗歌创作之波澜,《民族文学研究》1998年第3期,第78-84页.

[11]鲜于煌:试论唐代三峡少数民族“獠人”的民俗生活特色及影响,《西北民族研究》2003年第1期,第190-197页.

[12]高然,杨鑫:晋唐巴蜀僚人与区域政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年第12期,第214-219页.

[13]刘复生:古代“僰国”地区的僰人及其“消亡”,《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第51-59页.

[14]黎小龙:传统民族观视域中的巴蜀“北僚”和“南平僚”,《民族研究》2014年第2期,第101-108页和第126页.

[15]杨明:论古代重庆地区的濮、僚族,《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

[16]蓝勇:《史学田野考察方法》,科学出版社,2021年.

[1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

[18]吕思勉:《中国通史》,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年.

[19]四川省綦江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綦江县志(1911-1985)》,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1年4月第1版.

[20]政协重庆市綦江区委员会编:《凉都郭扶》,湖南地图出版社,2014年.

[21]张学成:《离殇》,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年5月第1版.

[22]四川省綦江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綦江县志(1911-1985)》,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1年4月第1版,第56页.

[23]綦江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綦江县志(1986-2011)》,方志出版社,2017年3月第1版,第55页.

[24]魏收:《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

[25]刘昫等:《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26]欧阳修等:《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27]章义和:僚与南平僚——中古僚人的发展与演变,《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9期,第100-107页.

[28]周玲,王国祥:《僚学研究》第二辑(第二届僚学国际学术会议的论文集),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7年版.

[29]梁满仓:獠人三考,载《僚学研究》第二辑,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7年版.

[30]王国祥:《首探南平僚》(语言篇),云南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

[31]罗荣泉:南平僚非僰人辨——兼论播州杨保与南平军僰人为同一族类,《贵州民族研究》2005年第4期,第139-144页.

[32]王文光,李艳峰:唐代的僚人述伦,《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第103-107页.

[33]翁家烈:简论巴蜀僚人,《贵州民族研究》2008年第4期,第147-153页.

[34]胡牧,赵秀:在历史中生成和演变——“南平僚”初探,《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第71-76页.

[35]漆娟:试论魏晋南北朝“僚人入巴蜀” 及其在巴地的分布,《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第31-35页.

[36]张健:《綦江百景百诗》,湖南地图出版社,2021年5月第2版,第148页.

[37]简映竹:郭扶矮人舞[EB/OL],(2023-07-17)[2024-04-02]

https://www.jianshu.com/p/9b812561dcaa.

[38]王德埙,王长城,周麒:黔北夜郎考古的新发现——綦江鳛文化考古调查记,《毕节学院学报》2014年第9期,第54-71页.

[39]徐艳波:史学田野考察中的辩“虚”与务“实”——读史学田野考察方法,《中国人文田野(第十辑)》,巴蜀书社,2022年第1版,第222-228页.

(2楼)沙发

发表于 3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
(3楼)板凳

1

发表于 3 天前 来自手机版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 江苏
綦江没僚人人种了,多数都是湖广人种,你看你的家谱就知道了
(4楼)地板

1

发表于 前天 05:08 来自手机版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 重庆
5楼

发表于 前天 05:31 来自手机版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 重庆
6楼
发表于 前天 08:5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 重庆
7楼
发表于 前天 19:2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中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綦江在线免责声明:
1.本论坛所有帖子仅代表作者本人意见和观点,不代表本论坛立场。
2.请尊重网络道德,不发表污言秽语,不侵犯他人的权利和个人隐私。
3.请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不发布违法、违规信息,并对自己的行为承担全部民事和刑事责任。
4.请遵守论坛规则和版规,不进行刷屏、重复发帖、恶意顶贴、恶意灌水等行为,若有违反,有权予以删除。
5.严禁对本站复制和建立镜像,转载本站原创内容需获得本网站授权,同时需注明出自“綦江在线( www.qj023.com)” 。
QQ|联系我们|綦江在线 ( 24小时举报:13002367666 邮箱:2433943356@qq.com 渝ICP备14004530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3-85883000 渝公网安备 50022202000007号)

GMT+8, 2024-6-30 17:34 , Processed in 0.099327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綦江在线 (www.qj023.com)| AI 动漫卡通照制作| AI 画廊

© 2008-2023 qj023.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