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选出两千年来中国最坏的人,大家可能会认为是割让燕云十六州的石敬瑭;坑死忠臣岳飞的秦桧;闭关锁国导致中国彻底落后西方的乾隆。但是,我认为这些人都不够坏,最坏的人一定是商鞅!他是中国百姓两千多年苦难的缔造者,让百姓彻底成为了统治者的牛马。
因为,商鞅完全将百姓和GJ对立了起来,他认为GJ必须实行弱民政策,才能强大起来。他曾说“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朴则弱,淫则强。弱则轨,强则越志。轨则有用,越志则犷。故曰:以强去强者,弱;以弱去强者,强。”
大意就是,百姓弱,GJ就强,百姓强,GJ就弱。所以治理得当的GJ要使百姓弱。百姓淳朴就弱,百姓放纵就强。弱就会守法,强就任意而行。守法就会听从役使,任意而行就会不可控制。所以说采取强民政策以去除强民,GJ就弱;采用弱民政策以去除强民,GJ就强。
为了达到弱民的目的,为了更好地驱使百姓,为了把老百姓治理的服服帖帖,为了把老百姓手里的钱全部抠出来,为了让老百姓甘心为实现“大秦梦”赴死。商鞅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总结起来就一句话:别把老百姓当人看!他实现了对民力的极致压榨,从而达到了强国的目的。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告密机制,百姓人人自危
商鞅把秦国百姓按照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什的单位进行编制。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严密的基层组织体系,方便GJ对民众进行管理和控制。同时,要求同一什伍中的各家百姓需要相互监督。每个人都有义务关注周围邻居的行为举动,看是否有违法犯罪等不当行为。
一家犯法,如果别家不告发,那么别家就要同罪连坐。不告发奸人的,处以腰斩;告发奸人的,与斩得敌人首级同赏;藏匿奸人的,和投降敌人同罪。通过这种严厉的连坐规定,使民众处于相互监视和牵制的状态,每个人都不得不成了奸细。
这样一来,人与人之间再也没有信任可言,父子、朋友之间互相举报,亲情、友情在这个时代荡然无存。为了不让别人抓到把柄,人们只能尽量少说话,这是一个道德败坏的时代,是一个人人自危的时代,整个GJ的百姓如同机器一般,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工作,生活变得压抑而痛苦。
在《汉书·贾谊传》中就这样描述此时的情景,“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意思是,商鞅抛弃了礼义和仁爱恩德,一心致力于进取(指通过变法等手段使GJ追求富强等目标),他的变法举措实行才两年,秦国的风俗就日益衰败了。
可在商鞅眼里,这种道德败坏、人人自危的社会风气才正是他所期望的,百姓互相监督、互相不信任,就无法形成统一战线,自然就无法形成一种合力,只能是一盘散沙,这样就不能对统治者构成任何威胁,GJ推行的政策就能顺畅执行。百姓的生死、贫富也就都掌握在统治者手里,从而实现了对百姓的绝对掌控!
二、禁止私斗,抹杀个人利益
禁止私斗,这个政策听上去很正常,意思是告诫老百姓不能用暴力解决问题,可是深入一想就会发现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大家想一想,百姓私斗的原因是什么呢?很简单,绝大多数人私斗自然是为了利益,为了得到利益才会大打出手,可是在这在商鞅看来,这是万万不被允许的。
因为,在商鞅眼里,老百姓都是韭菜,韭菜就是被收割的,GJ要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你的一切都是GJ的,一切的利益也都属于GJ,哪里有你自己的利益?你一个韭菜也配争取自己的利益?你的血不配为了自己流,而是要在战场上为GJ而流,实现伟大的“大秦梦”!
从更深层次的政治角度来看,如果放任百姓为了个人利益而私斗,那么就相当于打开了一个危险的口子。因为一旦他们敢于为了自己的利益而采取暴力手段,那么日后就有可能为了个人利益而对抗GJ权威。这种对统治秩序潜在的威胁,是商鞅这样的改革者绝对不能容忍的。所以,必须趁早堵住这个可能引发混乱的源头。
为此,商鞅极为“贴心”地为私斗的百姓送上了刑法大礼包。情节较轻的,可能会被处以黥刑,也就是在脸上刺字;稍重一些的,则可能被施以劓刑,也就是割去鼻子。而对于那些情节严重,参与者甚至会被直接判处死刑。正如《资治通鉴》中所记载的“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在这样严苛的法律威慑下,秦国百姓不再敢轻易因私斗而触犯法律红线。
商鞅通过这样的严刑峻法来约束百姓私斗,从根本上剥夺了老百姓为自己争取利益的权利。老百姓被牢牢地束缚在GJ设定的框架内,只能成为为君主卖命的工具,如同整个GJ这部庞大机器上的一颗颗螺丝钉,自身的一切都必须为GJ服务。老百姓在高压政策下,对GJ只剩下无条件的服从,不敢再有任何关乎自身利益的诉求。
三、军功授爵,真实又虚幻的梦
看完上面两个政策,如果你生活在当时的秦国,那么肯定会感觉人间不值得,这样的日子没有一点盼头。商鞅自然也明白这点,如果长期让百姓这么压抑,那么总有一天百姓的愤怒就会如火山一样爆发,这时就需要给百姓一个希望,这样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攫取百姓的更大价值。
商鞅给百姓的这个希望就是军功授爵,让他们通过在战场上立功,从而来获取爵位,改变自己的命运。为此,商鞅重新规划了整个封爵体系,从过去的公侯伯子男五级制,发展成为二十个等级,最低级的叫“公士”,最高级的叫“彻侯”,每个爵位都对应着现实利益,可以享受粟米、田地、宅基地,甚至是封地。
商鞅的这一政策被很多人赞誉,说他打破了贵族的世袭制,给了普通人一个合理的晋升渠道,促进了社会的阶层流动,让每个人都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这话确实有些道理,但是稍微一细想就会发现其中的不合理之处,秦国每次打仗都会斩首几万甚至几十万人,据清代史家梁玉绳统计,秦国有记载的斩首数量是166.8万人。
大家想想这么高的斩首数量,那获得爵位的人肯定非常多,这样一来必然会导致爵位泛滥,这么多人都通过军功改变了命运成为了“人上人”,这显然不符合事实,因为任何一个GJ上层精英永远都是极少数的。那么百姓获得的爵位去了哪里呢?答案很简单,都用来抵罪了。
因为秦法是十分严苛的,实行轻罪重罚,比如,丢个*都会受到黥面(脸上刺字)的处罚、偷个桑叶会被斩断左脚等等。那怎样才能不被处罚呢?商鞅耐心地对百姓说,这个容易,拿你的爵位抵罪呀!如此一来,绝大多数百姓辛辛苦苦拼命获得的爵位,就这样被抵消了,爵位泛滥的情况也就被轻松解决了。
甚至很多百姓一直处于“亏欠”爵位的状态,立军功不是为了改变命运,而是为了还账!所以,军功授爵制度看似给了老百姓一个合理的晋升通道,其实是一次对百姓的大忽悠,给了他们一个即实际却又永远达不到的希望,一辈子只能为实现“大秦梦”无私奉献,直到燃烧掉整个生命。
四、总 结
商鞅通过推行这些“不把百姓当人看”的政策,使GJ权威得以高高树立。同时,对百姓进行了极致地压榨剥削,整个社会也被打造成一个高度集权、整齐划一的战争机器,为秦国日后的崛起和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只不过这背后,是无数普通百姓被压抑的个人意志与利益。
由于百姓被盘剥压抑的太久,且秦国不知道战后的休养生息,而是开始了各种大量滥用民力。导致百姓怨声载道,就连自己本国的百姓对GJ都没有好感,以至于后来的刘邦仅仅用“约法三章”就轻松收买了大秦百姓。大秦也就在这种离心离德状态下,仅仅过了15年就走向了灭亡。
可是,秦国虽然灭亡了,但是商鞅的政策却很好地被历朝历代继承了下来。当然,后来的统治者也知道,商鞅的政策虽好,可是却如烈火烹油,这样必然不能持久。为了能够实现对百姓收割的可持续发展,聪明的统治者在商鞅法家的外面糊上了一层仁义道德的儒家,这也就是所谓的“外儒内法”。
就这样,商鞅法家的思想一直作为GJ真正的统治逻辑,存在了两千多年,百姓也被不当人看了两千多年!所以,历史学家才会说“秦制两千年”!直到新中国的到来,国与民成为了一个利益共同体,民强则国强,这时,百姓才终于摆脱了商鞅那套传承两千多年的弱民政策,成为了GJ真正的主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