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同知,“细节决定成败”,又云“成大事者不拘小节”。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天下事,必作于细”呢?还是“大礼不辞小让”呢?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有它的道理,这主要取决于我们所在的层次。层次不同,决策也不尽相同。 作为一个领导,“事必恭亲不可取,重本弃末定乾坤”。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他忠心不二,料事如神。一心为民,待人真诚。在能力上,可以说他很完美。但是,他有一个很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做什么事都喜欢亲力亲为。作为一国丞相,核对公文簿册这种小事,他都要亲力亲为。这样的领导方式极大地影响了手下人的能力发挥,更是限制了下面的人才成长的机会,加剧人才的流失。从而导致蜀国后期基本无可用之人而灭亡。如果他能把握好领导的度,懂得“大行不顾细谨”。给手下人充分发挥才能及锻炼的机会,就会让蜀国后期人才快速成长,蜀国也会因人才济济而日渐昌盛。
反之,“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高度”。某公司员工小张去找公司领导:“为什么我来公司两年还是一个小职员,而才来半年不到的小李却升为主管了,这不公平”。领导看了看她,对他说:“今天外地有个考查团要来公司,你去和对方联系一下,看他们什么时候到,然后回来向我报告。”于是她出去一会儿后回来了。领导问她联系怎么样了?她说:“对方明天来”。然后就没有了。于是领导当她的面叫来小李,也给她相同的任务。一会儿后,小李回来主动向领汇报:“对方一行共六人,四男两女。坐明天午三点的飞机,四点五十分到达。”并将安排车辆接机,订酒店等接待方案事无巨细地向领导汇报。领导看向了小张。此时小张再也不提升职的事,非常羞愧的出了办公室。所以,在成长期间,我们凡事都得从细节入手,才能铸就成功。小张的“任务式回应”反映被动执行思维;哈佛研究显示,职场晋升者83%具备细节预判能力。 宏观与微观如同硬币两面,诸葛亮的教训警示我们:当细节成为目标的障碍时,它便成了另一种形式的'大局失误。 决策如同摄影,焦距的选择决定了画面的主体——唯有认清自身坐标,才能精准对焦细节与格局的黄金分割点。“天下事,必作于易”是方法论,“大行不顾细谨”是战略观。真正的智慧在于:在细节中锻造利刃,用格局指引挥刀的方向。如同中国画的留白之道,既需工笔之精微,更求写意之辽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