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推荐“可能认识的人”,大家为什么反感?綦友们说说你的看法
你可能认识XXXX可能是你的好友你关注的1人是TA的好友......“不要给我推荐可能认识的人了”近日,这一话题在社交媒体上持续发酵不少人犀利吐槽起了如今各个社交APP都非常热衷的“熟人推荐”机制
网友纷纷表示该机制容易引发“社交恐惧”并分享了自己的经历
“在网上吐槽舍友结果大数据精准地把这条贴子推送给了Ta”
“我的小号被熟人发现了来加好友我不想加又碍于面子不得不加”“吐槽和八卦的贴子被推荐给了熟人简直是大型‘社死’现场”
甚至有人对于这种“多此一举”的行为发出了“灵魂拷问”“你推送的人我认识但猜猜我们为什么不是好友?”
为何不想加熟人好友?
和传统的社交观念似乎有所不同在网络空间的高度曝光下这届年轻人的“社交精力”已经被消磨殆尽
在现实生活中本就对“熟人”们应接不暇还要在网络再“应酬”一下“这样的生活过得有点累”
拒绝熟人推荐机制的背后是当代年轻人希望有一块“净土”能与现实生活分割开来
在那里他们不需要努力维持现实中营造的人设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不需要担心自己发的贴子会引起身边人的不满不需要害怕发出的生活照片被熟人偷窥和讨论
在不同的社交APP上大家更容易结交到有共同兴趣爱好的朋友彼此成为兴趣搭子又能与生活中的其他社交关系区别开来很大程度减少了社交压力
然而“熟人推荐”机制却打破了这个边界让现实中的熟人“闯入”了自己的小世界
为了保住这一“净土”网友们想尽各种办法减小熟人推荐机制带来的影响
将“momo”作为网名隐身不用日常使用的手机号登录频繁换头像让大数据无法识别
渐渐地大家形成了一种“默契”认可人与人相交的边界感不主动探听常用社交平台外的账号就算看到有推荐“可能认识的人”也会默默点击“不感兴趣”
而另一个不喜欢“熟人推荐”的理由
或许是大家对“过度收集隐私”的担忧
如今使用各类手机APP都需要调用诸多系统权限在过往的报道中App在用户无意识中窃取信息权限的现象并不少见
推荐“可能认识的人”侵犯个人隐私吗?
虽然一些APP在首次安装时会提示“是否允许获取通讯录”等但有用户反映一些平台即使关闭该功能照样会受到相关推荐
不少用户吐槽“熟人推荐”功能严重挑战了用户隐私权完全没有设置必要甚至有人因此将APP告上了法庭 ↓↓↓
一用户声称,自己在手机通讯录除本人外,没有其他联系人的情况下注册登录某短视频APP,但仍有大量好友被推荐为“可能认识的人”,认为APP非法获取、知悉、保存、利用其姓名、手机号码、社交关系、地理位置、手机通讯录等个人信息和隐私。
该APP所属公司称,其未收集该用户的通讯录信息,而是基于平台其他用户授权访问的通讯录中有其姓名和手机号码,向该用户推荐了“可能认识的人”,也并未掌握和使用其社交关系。
该案一审判决认定,该APP通过用户手机号向其推荐了“可能认识的人”,并收集其地理位置、社交信息等行为侵犯了个人信息权益,但因上述信息不具私密性,APP推荐有限的“可能认识的人”,不构成对用户生活安宁的侵扰,故不存在侵害隐私权的行为。
这么看来这类机制是否就不属于侵犯个人隐私?从法律角度来看个人信息和隐私权是复杂的法律概念由于互联网具有开放性不同类型人群的隐私偏好不同因此判断是否构成侵权
需要结合具体场景分析
若平台在未经用户同意的情况下,私自收集、处理和使用用户的私密信息,或者将私密信息泄露给第三方,则涉嫌侵犯个人隐私权;
如果平台处理的是公民个人姓名、性别等一般信息,虽不构成对隐私权的侵犯,但涉嫌侵犯个人信息权。
平台应尽到什么样的责任?
根据《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规定网络运营者在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时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不得过度处理
除了要确保信息收集最小化和及时删除之外还要在处理个人信息时保持慎重尤其要让用户拥有关闭某些功能的知情权与选择权
针对用户感到“被冒犯”的问题平台在设计和运营“熟人推荐”功能时应更加尊重用户的个人意愿和选择权平衡个人信息保护及信息合理利用的关系尽到保护用户个人信息安全的责任
同时提供清晰、明确的隐私政策和用户协议如果APP利用收集到的用户信息进行不当的定向推送、广告营销等行为用户可以向相关部门进行投诉要求APP进行整改
来源:半月谈新媒体、法制日报、光明日报、广东省总工会、河南共青团、网友评论 綦江找工作、招人才,綦江在线招聘网>綦江找新房、二手房、租房、门面商铺>綦江交易、二手车、闲置品、本地商家>綦江相亲,綦江本地真实靠谱相亲平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