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时节!綦江好“丰”景!今年大家收成咋样
核心提示喜看稻菽千重浪,又是一年丰收时。金秋九月,綦江区32.5万亩水稻迎来丰收,预计总产量达16.8万吨,较去年增产约2%。全区投入980余台收割机,机械化收割占比超95%,机收损失率控制在1.8%以下。与此同时,高粱、花生等经济作物和特色水产养殖也喜获丰收,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为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奠定坚实基础。
水稻收割机械化,效率提升损耗降
金秋时节,綦江区广袤的田野上,32.5万亩水稻陆续成熟,金黄稻穗随风起伏,空气中弥漫着稻谷清香。全区正抓紧近期晴好天气,积极组织农机开展水稻抢收工作,广袤田野间呈现出一派繁忙而有序的丰收图景。
▲水稻收割机正在收割水稻。 记者 石汉谋 摄
在三角镇后坝村,村民郭焱家的稻田里,大型水稻收割机正开足马力来回穿梭。机械过处,一排排稻秆被整齐地切割、脱粒,金黄的稻谷被尽数收入舱内,仅半晌功夫,整片稻田便已收割完毕。“以前这大片田,请十多个劳力起早贪黑也得收上三四天。今年联系了机收服务,半天就完成了,真是省时又省力。”郭焱高兴地说,“每亩200块钱,价格我们能接受,效率更是没得说。”
农机手杨认来自专业的农机服务队伍,他和同事们已在綦江连续作业四五天。“我们每天大概能收10到20亩,根据田块大小和地形略有不同,但整体效率比人工高太多了。”他一边操作着机器一边介绍。
▲水稻收割机正在收割水稻。 记者 石汉谋 摄
綦江区农业服务中心副主任田冬告诉记者,今年全区共组建了20余支专业化农机作业服务队,投入各类收割机980余台,为农户提供便捷高效的机收服务。截至目前,全区水稻机械化收获占比已超过95%,不仅极大缓解了农村劳动力不足的压力,更将平均机收损失率严格控制在了1.8%以下,真正实现了“颗粒归仓”。
田冬还表示,今年綦江区重点实施了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大力推广增窝增密、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加之水稻生长期间光温水资源匹配较好,病虫害发生较轻,使得单产水平较去年提升约2%。“目前全区32.5万亩水稻已收获近95%,预计总产量将达到16.8万吨。水稻是我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约占粮食总面积的37%,产量更是占到44%,可谓占据了全区粮食生产的半壁江山,对保障区域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特色产业齐头进,农民增收渠道宽
綦江的秋收图景并不仅限于稻浪金黄。各类特色经济作物和养殖业同样硕果累累,为农民增收开辟了多元渠道。
▲在石壕镇石泉村,连绵成片的红高粱铺满了田野。通讯员 吴先勇 摄
在石壕镇石泉村,连绵成片的高粱地仿佛为大地披上了红褐色的锦缎。沉甸甸的高粱穗子压弯了枝头,在秋风中沙沙作响,传递着丰收的信号。石泉村10组组长吴开友穿梭在田埂上,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我们村今年初从贵州引进了专业的农业公司,集中打造了这片高粱基地,作为贵州一家知名酒厂的原料供应地。公司承诺了每斤5.5元的保护价收购,让村民们吃下了定心丸。”他介绍说,经过四个多月的精心培育,这片270亩的高粱地迎来了首次丰收,“预计总产量能达到13.5万斤,销售收入能有70多万元。这不仅给村集体带来了收入,村民们通过土地流转拿租金,在基地务工拿薪金,实实在在增加了收入。”
在东溪镇,另一项农业科技转化成果也迎来了验收时刻。作为闻名遐迩的“綦江花生之乡”和“重庆花生科普示范基地”,东溪的花生种植历史已有400余年。日前,来自山东省花生研究所、重庆市农科院等单位的十余位专家齐聚东溪镇盆石村,对一项名为“花生主要病虫草害农药精准减量增效防控技术”的示范项目进行田间测产验收。
在示范田内,专家们随机选取了3个代表性田块,严格按照挖方测产、去杂称重、计算折干率等科学流程进行实测。山东省花生研究所副研究员杜龙在现场宣布了测产结果:“通过现场实收测产,我们发现这项技术的应用效果非常显著。示范田的花生病虫草害发生程度均较轻,预计产量比当地平均产量提升了28%,同时化学农药的使用总量减少了30%。这是一个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的成果。”据悉,这项技术以化学农药的精准减量施用为核心,融合了土壤改良、添加生物炭、施用ARC菌剂和植物免疫诱抗剂等多项绿色技术,旨在全面提升花生的抗逆性和产量。今年5月,技术团队在盆石村建立了216亩的核心示范片,种植金钩花生和小米花生两个本地品种,全部采用了此项综合防控新技术。杜龙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强与重庆市农科院的合作,力争将这项技术更大范围地在重庆适宜花生产区推广应用,帮助农民提升种植技术,实现增产增收。”
▲罗氏沼虾大丰收。记者 谢天骄 摄
永城镇复兴村的丰收则来自水中。当地的罗氏沼虾养殖基地迎来了今年的收获旺季。工人们正在池塘里收网起虾,一只只体型硕大、活蹦乱跳的罗氏沼虾在网中跳动,在阳光下折射出青亮的光泽,其中最大个体的重量甚至超过100克。重庆顺浩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先洪看着忙碌的景象,信心满满:“罗氏沼虾原产东南亚,被称为‘淡水虾王’,肉质鲜美,市场前景很好。我们基地今年成功应用了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IPRA)、无人机精准投喂和智能增氧监测系统等一批新技术新设备,预计单亩产量能达到800斤左右。300亩养殖水面,总产量预计有20万斤,按当前市场价算,年产值大约800万元,净利润能有200多万元。”新技术带来了显著效益,陈先洪算了一笔账:“这些智能设备替代了4到5个人工,一年节省人工成本近20万元,整体生产效率提升了20%左右。接下来我们计划进一步深化技术应用,在提产增效和示范带动方面继续努力。”
綦江区水产站站长张海昕介绍,近年来,綦江将发展特色水产作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之一,重点培育罗氏沼虾、南美白对虾、小龙虾、瘦身鱼等差异化水产品种,目前已形成特色水产养殖面积3000余亩。“我们通过强化与科研院所的合作,积极推广智能养殖设备,不断提升水产养殖的规范化和现代化水平。下一步,我们将重点聚焦苗种本地化繁育和瘦身鱼本地化供销体系建设这两个短板,争取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力争年内能在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推动全区特色水产养殖向着‘品种优、品质高、品牌响’的方向转型升级,真正让水产养殖成为带动农民增收、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产业。”
科技赋能农业,现代化转型提速
綦江秋收的丰收画卷,背后是农业科技和现代化经营理念的有力支撑。无论是粮食作物还是特色种养业,科技赋能已成为提升农业效益、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力量。
▲机械化收割提升生产效率。实习生 马仁浩摄
在水稻生产上,机械化早已超越了单一的收割环节,向全程覆盖延伸。大型耕整地机械、高速插秧机、植保无人机、高效联合收割机、谷物烘干塔等装备的应用,极大地改变了传统农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产模式,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和抗风险能力。区农服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率逐年提升,尤其是在收获和烘干环节,机械化服务有效解决了“晒粮难”“霉变损失”等老问题,保障了粮食品质。
在经济作物领域,科技的渗透同样深入。高粱基地的“订单农业”模式,将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和稳定的市场销售渠道引入山区,降低了农户独自面对市场的风险。花生种植中的“农药减量增效”技术,则是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在保证产量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提升了农产品安全水平。
特色水产养殖更是科技密集型的代表。池塘循环水系统创造了更适宜的水环境,智能增氧设备确保了水体溶氧充足,无人机投喂实现了精准均匀,在线监测系统让养殖户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掌握池塘状况并远程控制设备……这些技术的集成应用,不仅大幅降低了人工成本和劳动强度,更通过精准调控,提高了养殖成功率、单位产量和产品品质。
▲今年上半年,全区肉牛存栏9500头,出栏1600头。记者 谢天骄 摄
畜牧养殖同样朝着智能化、标准化迈进。据区畜牧站站长文艺介绍,今年上半年,全区生猪存栏24万头、出栏23万头;山羊存栏7.1万只、出栏3万只;肉牛存栏9500头、出栏1600头;家禽存栏171万羽、出栏125万羽,生产形势总体稳定。“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加强养殖技术指导和服务,积极引导养殖场(户)向设施化、智能化、标准化方向转型升级。同时,加强市场信息的监测和发布,引导养殖户合理安排生产计划,适时补栏增养或顺势出栏,避免因盲目压栏或集中上市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我们还将持续推广深受农户欢迎的‘生猪小单元’‘羊小院’等适度规模养殖模式,引导散养户在改造提升的基础上复养增养,稳定全区畜牧生产基本盘。”
科技赋能、机制创新,正驱动着綦江农业从“靠天吃饭”的传统模式向“知天而作”的现代化农业加速转型。这场转型不仅体现在节本增效、增产增收的经济账上,更体现在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上,为端稳“中国饭碗”贡献着坚实的綦江力量。
记者手记
秋收冬藏,岁物丰成。綦江大地的秋收繁忙景象渐近尾声,但田野间的活力并未消退。收获后的土地正被重新耕整,新一轮的选种、播种、田管工作已悄然部署。丰收的喜悦不仅来自于当下的累累硕果,更源于对未来的美好期盼。綦江区始终将保障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牢记于心、扛实在肩、落地于行,通过科技赋能、结构优化、政策引导,持续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努力在广阔的田野上书写更加灿烂的丰收答卷。
原标题:綦江观察丨秋收时节 好“丰”景
来源:綦江发布
綦江找工作、招人才,綦江在线招聘网>綦江找新房、二手房、租房、门面商铺>綦江交易、二手车、闲置品、本地商家>綦江相亲,綦江本地真实靠谱相亲平台>
页:
[1]